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将绿色发展理念“注入”精准扶贫工作
林素娟
//www.auribault.com 2015-11-24 来源:南宁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公路旁满眼绿色,已成马山弄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潘章勇 摄)

  绿色发展的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指导我们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遵循,表明中国未来的发展将通过绿色发展理念引领走向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表明用绿色发展理念“注入”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说, 让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精准扶贫工作全过程,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 既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又是推动贫困县乡实现永续发展和贫困地区群众精准脱贫的需要。多年来的扶贫实践使我们认识到, 贫困地区的贫,既有该地区历史、民族、宗教、政治、社会及自身条件等方面的因素,也与该地区自然环境差密切相关,生态环境差是造成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石山地区自然环境脆弱、交通信息闭塞、文化教育落后、经济发展缓慢、自然灾害频发,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不可能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长速度,不能不顾条件盲目地招商引资,或者过度开发本地资源。毕竟,这些年来国内不少地方加快发展后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成果时,也品尝着环境恶化带来的苦涩后果,如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沙漠化、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等。这些问题已影响着生态环境,甚至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吸取其他地方的经验教训,不仅要防止和纠正不作为、乱作为,更重要的是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使该理念真正“落地”,成为上下的共同行动,使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具备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可复制的“造血式”精准帮扶。

  一、强化精准扶贫工作的绿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把绿色理念“注入”精准扶贫工作,这需要突出绿色、生态、环保的扶贫理念,把坚持绿色发展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要根据贫困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合理布局项目和产业,强化生态保护,确保精准扶贫既利民、利县,又有利于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化、可持续发展。必须明确,精准扶贫工作非常重要,而且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但不能以降低环境承载能力、透支生态服务功能、危害人类健康和牺牲大众福祉为代价去上项目、搞产业,我们必须使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并举共赢。特别是,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绿色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它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自然生态基础和广阔空间,象征着和平与美好,与建设“美丽广西”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顺应了贫困地区群众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新期待。因此,各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指导思想需要把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其中,并在扶贫目标、扶贫原则、扶贫任务和扶贫措施上也要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

  二、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

  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我们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更是贫困地区推进精准扶贫,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绿色经济方兴未艾,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投入力量研究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将发展绿色产业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可见,我们贫困地区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要避免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转为集约型经济增长 ,着力消除贫困,破除能源、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等瓶颈,这需要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绿色资源和绿色环境,生产绿色、无污染、原汁原味的“土特”产品,选择有特色、有一定规模、有竞争优势、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优先进行品牌培育,加快培育地理标志产品,依靠品牌优势提升产品竞争力。如发展山区林下经济、开展立体生态种养、搞乡村绿色生态旅游业等。这不仅能够满足市场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提高贫困地区产品的商品化率,还可以增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把开展精准扶贫与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

  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需要上项目、搞产业。如果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那会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中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已经行不通。贫困地区要落实“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既要搞好“开发”,又要做好“保护”。当前,在推进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各类基础设施向贫困地区延伸、倾斜和加快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注重搞好贫困地区的生态保护,改善该地区的人居环境,加强石山地区生态功能区建设。要实施绿色扶贫,把精准扶贫、发展产业与生态保护、清洁乡村结合起来,推行绿色减贫的适应新常态的新型扶贫模式,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促进贫困地区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 推动农民绿色增收。要创新扶贫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和实施“互联网+扶贫”。就前者来讲,就是利用贫困地区独特的生态优势,着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如马山县的弄拉和小都百就是成功的例子。弄拉村被誉为“保护了生态,富裕了村民” .该村搞旅游,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以上,年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小都百村则从“弱丑穷”的困难村发展成为“强美富”的示范村。弄拉和小都百村的经验可复制、能推广。实施“互联网+扶贫”,就是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发展。通过借助“互联网+扶贫”,这可以使贫困地区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既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又有助于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子。

  四、把搞好生态移民搬迁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重大举措

  把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迁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既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绿色理念的具体措施,也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为做好生态移民搬迁,需要以“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为目标,着力抓好几方面的工作。

  要做好宣传发动。对居住在大山里的农村群众,要让他们做到自愿搬迁,必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宣传动员,把生态移民搬迁的愿景让他们了解和接受。

  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可以说是“千头万绪” .在实施过程中,须要由政府主导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和单位配合参与。

  要落实好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点。应把生态移民搬迁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把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点定在城郊或工业园区附近比较适宜,这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让安置点接受城市(县城)的辐射和带动,又能较好地融入新型城镇化、工业化。

  要实施整体搬迁。对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群众实施生态移民整体搬迁,这可以有效地促进迁出区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同时,他们整体搬迁进入安置点之后,可以“抱团”发展和后续发展,早日脱贫致富。(作者系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