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中国精造”的工匠精神
谢作诗
//www.auribault.com 2016-03-15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更多

  千万不要“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也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词,备受社会关注。

  著名企业家、学者、教育家聂圣哲先生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一流工匠要从少年培养,有些行业甚至要从12岁开始训练。要尽早恢复学徒制。税制要改革,要促成地方政府对制造业重视的局面。中国的教育要学德国、日本……

  认识到“中国精造”的重要性是一回事,然而怎么实现“中国精造”却是另一回事。

  圣哲先生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太看重体力劳动,为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为“学而优则仕”,一切为了当官。后来,就更是说,“奇技淫巧,君子不为”。这样的文化里面很难能滋生出“工匠精神”。

  为此,他呼吁提倡尊重体力劳动者,要达到“人不分尊卑,职业不分贵贱”的境界,没有“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工匠精神只会再一次成为嘴上功夫,不可能生根、开花、结果。

  为什么我国历史上会有不尊重“劳力者”的传统文化?主要原因是中国历来缺乏对于私有产权的严格界定和保护。

  道理是这样的,产权被严格界定和保护,那么致富的唯一途径就是为他人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偷,不能抢,不为他人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怎么赚钱呢?只有依靠市场经济的逻辑,这自然就需要工匠精神。反之,私有产权得不到严格界定和保护,那么巧取豪夺就成为致富的捷径,也就是强盗逻辑。

  因为古代灌溉农业的缘故,中国自古强调集体主义。这一方面是因为灌溉设施需要集体劳动才能完成,另一方面靠天吃饭也需要集体来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险。灌溉农业不容易有个人主义、契约精神的萌芽,不容易产生严格意义的私有产权。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的私有制,只有接近私有制的家有制。一般来说,父母在是不分家的,一家人共同拥有生产资料。

  封建社会,与此相适应的是政治上专制集权。专制集权使得家有制也缺乏有效保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皇权不但可以随意剥夺产权,甚至可以随意剥夺人权。“穷不和富斗,富不和贵争”,在富人面前,穷人的私产没有保障;在官员面前,富人的私产又没有保障了。

  私有产权缺乏保障,那么当官玩弄权术就成为获取和保护财产的最好手段,社会就会退化为“权力技术型”社会,而不是进化为“科学技术型”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文化就不可避免。中国人不缺工匠精神,只是扭曲为“权力工匠”精神了。

  仅仅把产权界定给私人还不够,还要有稳定的长远预期。孟子讲:“无恒产者无恒心”,有了私有产权的保护,有了恒产,才能产生工匠精神和百年老店。(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