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纸上匠心”需市场温柔对待
流沙
//www.auribault.com 2016-04-01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作为一个富阳人,在各种场合介绍自己的故乡时我总是向人介绍“富阳是纸的故乡”。不仅仅因为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是因为在富阳,一张纸已延续了近2000年,富阳人以它为生,靠它繁衍生息。我的祖辈、父辈都是依靠做纸养活着一家人,一张薄薄的纸,里面有万般滋味,触摸它,是可以感受到温度的。

  说起富阳纸,有人会想起几十年前用机器大批量生产的“富阳白板纸”,这些纸是廉价的,浅陋的,也是没有文化的,或者说它们是没有“匠心”的。但在富阳的山村,还有一种“纸”代代相传着,也代代坚守着。它就是竹纸。

  “竹纸”,顾名思义,是用毛竹做的,纸工需要从山上砍伐毛竹、砸碎、提取纤维再到制作成纸,有72道工序,每一道都异常艰辛。内敛的富阳人总是私下里认为是他们的祖先创造了“宣纸”,而不是安徽宣城。

  富阳竹纸源于古老的汉族造纸工艺,纸薄,韧力似纺绸,品多质优。在全国多个造纸之乡中,富阳以延续1900年,空间和时间都不间断而让世人惊叹。

  自汉代起,古书就记载“富阳一张纸,行销十八省”。到了宋代,当时一位名叫谢富春的大臣常用富阳赤亭纸呈书皇帝,皇帝见所呈纸张颜色洁白,墨迹清晰很是惊讶,当他问明该纸的出处后,立即将“富春赤亭纸”御封为朝廷公文和科举考试用纸。到了清代,更是旺销京津沪杭,曾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之说。

  但是,富阳竹纸现在却无限尴尬。在“眼球经济”、“品牌溢价”的浪潮中,老实巴交的纸工们无所适从,并不是富阳的竹纸不好,而是产品和市场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富阳几万纸工虽然匠心独运,但却无法收获到更大的果实。他们一般都生活在偏僻的山村里,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变化,但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也许会用苹果手机,通过手机上网,但不知道电商、网红又是什么。他们当中很多人,每天早晨四五点就起床了,夫唱妇随,或是全家上阵,在简陋的房子里,制纸、晒干,从日出到日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其一生。

  富阳目前手工竹纸品种已从清代的30余种发展到近200种,有218家竹纸生产企业和作坊,年产各种手工纸2800多吨。但竹纸生产却呈现出“低、小、散”的特点,大多企业是家族式生产,技术设备差、环境污染大,竞争力弱。生产还面临着后继乏人、工艺繁复、环保压力等诸多问题。

  自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朋友圈里讨论得非常热烈,从德国制造到日本的稻盛和夫,从瑞士手表到中国航天,有反思也有体会。

  但当我注视家乡的这些“工匠”,却总觉得心里隐隐生痛。

  有很多很多的人都说,他们尊重工匠,因为他们的手艺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美和品质,让我们得以告别粗俗。但是,我们不得不要面对一个这样一个事实:劳动不能直接创造财富,或者说工匠不能直接创造财富。劳动或是工匠,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创造出价值。

  瑞士手表如果不在市场上流通,它不过是一块机械表,更别谈它是一个品牌。任何一个品牌的崛起,匠心独运地把产品做好,不过是做了建筑工序中“打基础”的一个环节,但基础并不代表就是一幢大楼,基础之上,毕竟你可以造中式的大楼,也可以造西洋大楼;你可以造10层的大楼,也可以造20层的大楼。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譬如日本智能马桶盖,原产地竟然是杭州的一家工厂。我们提倡工匠精神,首先要通过各种产业化、品牌化的市场行为,让每一份匠心都能够被温柔对待,而不是在市场风雨中找不到北。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不仅仅需要像我家乡这样的“造纸工匠”,而是要让工匠得到社会的承认。再直接点,就是要得到社会资本的承认,让他们赚更多的钱,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让更多的人去学习他们的精神,让年轻人觉得他们的手艺是宝贵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样才能乐意去学习,一代代地传下去,并创新发扬光大。

  只有这样,“工匠精神”这个话题才不会热闹一阵,空谈一场。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