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从“看海”误读坚定建设决心
付小为
//www.auribault.com 2016-06-02 来源:长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昨天早上,武汉迎来一阵强降雨。伴随着数小时的降雨过程,一系列市区局部区域水渍浸漫的图片陆续在社交媒体间流传。

  或许出于内涝渍水问题的城市通性,相关转发评述数量急剧增加,以“水漫”、“看海”等字眼打头的现象性报道一度成为同日网络热点新闻。抱怨与调侃声中,有人“看图说话”地另作注脚,有人回顾此前经历过的同类场景。交织的信息汇向一个方向,大意似乎是城市又一次在大雨中显露脆弱。

  如果身处异地,大概很容易在这些信息轰炸下接收其内容“所指”,甚至顺带在心中默默评估出对应城市的御水能力。这也是我们享受互联网快速、大容量信息优势的同时,可能要承受的信息失真。

  真实的情况如我们所看到的,大雨在全市不同地区时长不一,尽管不排除局部区域确实出现了水渍严重,车辆拥堵的情况,但就整个城市来说,大雨并没有造成大面积的水漫瘫痪。即使在城市部分区域陷入严重水涝的同时,如汉口等大片区域丝毫没有受到同城“连带”影响。而截至傍晚时分,除极少部分区域外,此前的积水路面也基本恢复正常。

  也就是说,网络上的图片集结及其传递的信息,非但没有反映城市面对雨况的最全面景象,还掩盖了武汉水涝情形改善的事实。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征,以好恶为取向所带来的偏差,需要更多对信息的理性判断,真实信息的及时发布纠偏。

  客观认识武汉的内涝治理现状,可以看到,这些年武汉在这一问题上作出了极大的努力。2013年启动《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15年印发《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涝、治污、供水两年决战行动计划》、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探索城市治水新模式,每一次规划都付出上百亿元的投入。相较于过去,武汉的内涝情况是有所改善的,无论是渍水点数量的减少,还是积水排渍能力的增强,都在季节性强降雨中得到了印证。

  当然,改善并不意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由于城市发展的历史原因,内涝治理是全国各类城市共同面对的难题。我们要从每一次水涝中看到自身的进步,更要借由现实检验的机会发现问题。以昨天的强降雨为例,应当说此次降雨持续时间并不算长,是哪些区域在这一情况下仍然未能实现积水排放,有哪些具体的老问题造成这种局面,有没有新增的渍水点,都是应当去关注的。

  不轻视城市每个方向发出的声音,以问题为导向,发展没有捷径可走,解决渍水这样的问题,唯一的路径就是坚定城市有机更新的步伐,补足地下管网建设等历史欠账。围绕大规模城市建设,此前有一些争议和杂音,难免不对具体工作产生一些影响。但面对因为建设不足而产生的民生诉求,应该坚持什么,应该听取什么样的声音,不难做出判断。建要挨骂,不建也要挨骂,这可能是城市建设一个表面上的两难。只有后一种骂才是历史性的评判,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份清醒,更有一份坚定。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