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当前,随着扶贫开发不断推进和贫困形势的不断变化,原来一些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脱贫攻坚,长期反贫困形成的一些逻辑惯性,需要通过改革不断突破,力求实现三个方面的逻辑转换,以提高扶贫开发的精准度和效率。
一、从技术逻辑转向人文逻辑
目前的扶贫开发实践,决策者都试图设计出周全的项目实施要求、完善的指标考核体系和严格的监督防范制度来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并通过不断的过程督查来推动工作落实。这是一种典型的技术逻辑。要提高扶贫开发的精准度,必须实现技术逻辑转向人文逻辑。就是要充分尊重贫困群体的实际生活形态和反贫困工作的客观实际。不能用“干巴巴”的量化指标去考核农民丰富多样的生活世界,而应该更综合地关照农民的生活感受和现实生活背后的各种人文因素;不能单纯地期望通过完善各种技术指标去解决扶贫大系统存在的问题,而应该以一种系统化的科学思维去完善扶贫工作体制机制。从技术逻辑转向人文逻辑,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贫困识别要更加关注农民的日常生活实践:站在农民主体的角度,在农民的日常生活视野中去审视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和贫困程度。实施农民参与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充分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让农民自己去推荐和评议自己身边的贫困者。同时,建立农民“贫困申诉机制”和“评议结果举报机制”,对于评议结果,任何农民都可提出申诉,并畅通反应诉求的渠道,根据农民提出的诉求去考察他们的实际生活状态,增补确实贫困者,去除相对不贫困对象。精准帮扶要尊重农民对幸福生活的主观认知:幸福生活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即幸福不仅仅是物质上得到满足,精神上的愉悦也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这就是脱贫攻坚中的人文逻辑。也就是说,对贫困群众的精准帮扶,不仅要帮助他们摆脱物质的贫困,也应该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在集中连片贫困区应重点实施开发式扶贫。
二、从数量逻辑转向质量逻辑
数量逻辑在目前的扶贫开发工作中普遍存在。表现为希望扶贫项目实施得越多越好,越大越好,越快越好;希望脱贫人口越多越好。扶贫开发的数量逻辑,往往把精力高度集中于扶贫开发的前端和结果,而不重视扶贫的过程。
以产业扶贫为例,现实中常有这样的事情:买羊子(或者其他牲畜)给贫困户喂。按照一般的脱贫思路,贫困者一无所有,于是帮助买进种羊,羊由几只发展成一群,贫困者就致富了。根据这个思路,在扶贫工作中就容易产生简单的数量逻辑:花了多少钱帮助贫困户买了多少羊子,带动了多少贫困户发家致富。在项目扶贫中只注重发给贫困户多少只羊子,而忽视怎么进一步帮助贫困户喂好羊子。这是一种典型的数量逻辑,而非质量逻辑。推进扶贫开发从数量逻辑转向质量逻辑,就是要提高扶贫项目建设和贫困人口脱贫的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加数量。具体而言,主要应从以下方面改进。
第一,提高扶贫质量要遵循“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原则。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应致力于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保证扶贫项目能够在良好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中运行,以提高项目的生存发展机会和盈利能力,不能因追求数量迅速扩大去直接投资产业项目,而忽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种利于产业发展质量提高的事情。第二,要善于运用评估手段监测脱贫质量。加强扶贫开发的后期管理与评估,建立精准扶贫跟踪机制,加强对扶贫绩效的监测。在评估中分类整理返贫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及时制定措施巩固扶贫成果。第三,优化扶贫干部政绩评价机制。加强监管,建立贫困户评议官员政绩的考核体系,杜绝形象工程。同时建立精准帮扶的过失追究制和公众监督举报制度,确保精准帮扶的公开透明和科学有效,使帮扶资源的提供符合贫困户需求。
三、从应付逻辑转向创新逻辑
应付逻辑是一种懒人行政逻辑。上级要求做什么,下面就落实什么,应付工作安排。在扶贫工作中就是缺少思路和方法,缺乏统一规划,无章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扶贫开发缺少系统布局。推进农村的扶贫开发,要能够根据区域实际进行系统的产业布局。找到合适的产业项目,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但有的县(市、区)还没有发展大产业、大项目的思维。产业发展什么都搞,结果什么都做不大,农业经营方式传统落后。二是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在产业项目系统布局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套机制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推广,这样,项目才能落地、发展、壮大,才能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但有的地区因没有好的机制作保障,导致项目要么因为还没成形就已夭折;要么由于在市场中没有竞争力而难以壮大;或者,因没能带动广大农民致富而成为少部分人的金饭碗。三是扶贫工作缺少总结提炼。既不善于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善于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工作平平,没有特色。
应付逻辑难以推进扶贫工作,更谈不上科学治贫。科学治贫,应是各级党委政府结合主动、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实际和自然地理条件,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反贫困路子。也就是说,要有一种创新逻辑,能够结合中央精神,结合实际主动创新。实现应付逻辑向创新逻辑的转向,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善于摸清家底大胆创新。一要摸清需建设的基础设施。在治理区域范围内开展好基础设施“欠账普查”。进一步摸清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现状,找出存在的差距。在找准问题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好项目和资金来源,推进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二要摸清需要培育的主导项目。对于各地区可能做大做强的产业化项目,要进行摸底排队。对于确定了的拳头项目,必须在体制机制、人才保障、科技支撑等方面系统谋划,做大、做强、做精产业化项目。第二,要善于总结经验促进创新。科学治贫排斥蛮干,倡导“苦干实干加巧干”。能够结合区域特点和经济发展形势系统谋划脱贫攻坚的战略布局,并不断推进布局的优化完善。同时,对于已经形成的好做法,要善于总结提炼,加强宣传,并不断推广运用。(作者单位:省社科院)
让贫困群众“同步”小康 | 2015-02-02 |
精准扶贫: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指针 | 2015-02-02 |
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 | 2015-02-02 |
精准扶贫抓“五化” | 2015-02-02 |
全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地生根 | 2015-02-02 |
扭转“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 | 2015-02-02 |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 2015-02-02 |
脱贫攻坚战 克州这样打 | 2015-02-02 |
整合贫困县涉农资金要有放有抓 | 2015-02-02 |
社会组织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 | 2015-0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