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子长
//www.auribault.com 2016-09-14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从概念到现实,海绵城市近年都很火。想想那些一遇暴雨就频频“看海”的城市窘境,足以理解人们对海绵城市的无限期待。至少从概念上看,海绵城市引发的想象都是好的:城市绿地、湿地等工程,像海绵一样悄然消纳短时间内超过承载力的雨水,还居民一个更宜居的城市环境。不过,日前有媒体报道的“30个海绵城市试点19个城市出现内涝”的消息却冲击着这种憧憬。于是有人喊出“步子不妨慢一点”,有人则认为不能以短期现状来苛求,要“加快推进”。是耶,非耶?又何去何从?

  查阅一些业内资料不难发现,围绕海绵城市的讨论此前一直存在。年初一个有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论坛上,此前已获海绵城市试点资格的城市住建负责人就表示,对基层而言,无论是金融还是技术、业务水平方面,“在项目初期都很迷茫,不清楚从何处下手”。还有观察者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把“项目揽下来先拿到中央的资金”作为第一考虑,对后期运作缺乏深入细致的规划。即便是海绵城市的建设本身,名为“知识分子”的科学类微信公众号日前以“争议海绵城市,雨洪治理谁堪大任”为主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出诸如“城市海绵概念可行吗”“绿地可以用来调节径流吗”“城市如何保存雨水和充实地下水”“海绵城市能否解决水质污染问题”“建设海绵城市更省钱”等七个焦点争议,凸显了很多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人们由部分试点城市的内涝引发对海绵城市的担忧在情理之中,毕竟在此之前一些号称投入过数亿元资金“治水”的城市,其最终成效并不明显。不过,仅从短期的统计数字出发来下定论,也确实过于武断。如前文所列举的,海绵城市建设本就是一个复杂工程,指望短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恐怕并不现实,须知不仅一项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工期,而且解决一个城市的内涝问题同时还会涉及水安全、水污染防治、水资源短缺、降低城市硬化铺装等方方面面。也正因为如此,有业内专家才提出,海绵城市的核心是要从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以此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所以,强调理性地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就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下,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

  在此基础之上,海绵城市要达到理想成效,还需要一种跳出流行风潮之外的政策理性。这要求政策制定者在决策时就要深思熟虑、全面权衡。首先,从所在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财力出发,海绵城市是否一种最优选择?假使一个城市原本就拥有发达畅通的水系足以实现有效泄洪,那么另投一笔海绵城市建设、改造资金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规划缺乏法律刚性,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再有,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是否有可靠的政策评价?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估计到头来大家依然只能“看海”。愚以为只有想明白诸如此类的追问,才能对海绵城市的复杂性作出真正的回应。

  毋庸置疑,海绵城市代表了一种先进的城市生态理念。但必须看到,将理念有效地转化为现实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忌讳就是将理念绝对化成解决某种问题的唯一之道,由此忽视了问题的整体性、系统性。就海绵城市而言,既需要由其切入看到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建设的必然性,更需要从决策的角度看到完善相应行政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否则,今天一个概念明年一个说法,到最后不过是变着花样修修补补,让公共财政打了水漂。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