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家】邱海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辉煌成就和经验-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社会

【思享家】邱海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辉煌成就和经验

邱海平
2017-09-22 20:32:14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思享家】邱海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辉煌成就和经验

  【理上网来 "喜迎十九大】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邱海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了系统的创新发展战略和政策,并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战略重点,把推动科技创新与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新局面。5年来,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取得新的辉煌成就,不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并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思享家】邱海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辉煌成就和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揭示了创新能力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我国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的重大原则,阐明了科技创新和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辩证关系,指明了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和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先后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系列重要文件,对科技创新进行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系统谋划。以这些重要文件为纲,中央和地方推出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政策、财政引导政策、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科技人才政策等等,努力开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新局面。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风险大,因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近几年来,我国在科技投入方面形成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三方齐发力的壮观景象。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8.1%,年均增长11.4%;按汇率折算,我国研发经费继2010年超过德国之后,2013年又超过日本,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10%,比2012年提高0.17个百分点,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14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6454.5亿元,比2012年增长15.3%,年均增长7.4%;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为2899.2亿元,年均增长5.3%;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3555.4亿元,年均增长9.1%。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分别为379.8亿元和613.1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27.2%和16.2%,年均分别增长12.8%和7.8%。

  资金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使大规模资金投入取得实效,还必须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作用。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战略目标,同时促进和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把创新驱动、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这正是党中央的非凡之举。几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审议通过一系列重要科技体制改革文件和方案,确立科技体制改革的主体框架和时间表、路线图;科技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以政府职能转变引领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推动建立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健全国家技术预测机制,完善国家创新调查制度;推进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院士制度改革、职称制度改革等取得重要进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国人大修订完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发布《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办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形成从修订法律、制定配套政策到部署具体行动的“三部曲”,支持各部门和地方跟进出台一批具体落实措施,形成中国特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努力构建创新激励政策体系,在国有科技型企业中推行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对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所得实行递延纳税等优惠政策,有利于激励创新的中长期分配机制初步建立,修订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推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

  在雄厚的资金和高效的体制机制推动下,几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17年的第22位,科技发展水平从以跟踪为主提升到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高度。我国基础研究成绩斐然,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外尔费米子、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热休克蛋白90α、CIPS干细胞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基础研究的突破进一步带动了技术创新的发展。2015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数为279.9万件,比2012年增长36.5%,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已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数为35.9万件,比2012年增长65.5%。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为20.9%,比2012年提高3.6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底,我国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3件,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我国共受理《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30548件,从2013年起连续两年排名均位居世界第三位。目前,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海洋科考、大口径射电望远镜、超级计算机、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移动通信、量子通信、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高铁、新能源汽车、特高压输变电技术、风能和光伏关键部件和设计制造技术、“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工程等战略性重点科技领域都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突破性成果。

  为了有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除了充分调动各类科技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外,还必须充分调动我国广大民众的首创精神。201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方面政策,掀起了亿万青年人纷纷投身创业创新的新浪潮,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巨大活力。国家和企业层面科技创新与大众“双创”融合共进,不仅汇聚起创新驱动发展的磅礴力量,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是巨大的。我国新时期科技创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升了各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面向、依靠”到“深度融合、支撑引领”的战略性转变,推动我国迈上了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通道。科技创新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产品的高技术含量。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4.3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29.3%,年均增长13.7%;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2.9%,比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2-2014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贡献为18.2%。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4.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8%;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3.9%,年均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高3.9个百分点;2012-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贡献为19.9%。

  科技创新的爆发式发展,催生了以高铁为代表的“弯道超车”故事正在许多领域上演。比如,中国的“互联网+”向纵深推进,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移动支付规模居世界第一;共享单车开始走向世界;订餐、约车、家政、健康咨询等新服务也都只需轻点手机就可获得。这些成就甚至让发达国家的公民感慨,从中国回来后开始感到不适应。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之际,基于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成绩斐然,而且积累了十分宝贵而重要的经验: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第二,坚持把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有机统一起来,是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和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的有效途径;第三,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与科技体制机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是形成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第四,在坚持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领导和顶层设计的同时,注重和充分调动中央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各类科研机构、社会各类企业和广大民众的创新积极性,是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大好局面的重要基础和条件;第五,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动力保障;第六,坚持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并将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中国正在向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大踏步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编辑: 王晓超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艾思奇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贡献

    艾思奇很像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为暮霭沉沉的旧中国盗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天火”。

  • 竭忠尽智 执着探索

    今年8月30日,是张闻天同志诞辰120周年。张闻天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 “不可能”是如何变成“可能”的

    串起一个个“大事件”以及“小细节”,可以更真切地感触到新中国71年的峥嵘岁月,可以看到几代中国人是如何用汗水、智慧乃至鲜血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