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社会

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下的国土空间规划

徐鹤
2020-06-10 14:13:17  来源: 学习时报

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推进加快,我国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难以满足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的要求,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所谓“生态环境风险”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能源枯竭、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退化和环境污染,而给人类未来的生活和生产造成短期灾害或者长期不利影响,甚至危及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可能性。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禀赋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脆弱性存在很大差异,由此造成各地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类型、程度也不尽相同,总体上突发性和累积性环境风险并存,大气、水、土壤以及生态系统安全形势复杂而严峻。

“十三五”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发展转型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三五”乃至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自然资源利用持续增长、社会转型等叠加阶段。这一阶段也将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胶着期,严峻的生态环境风险形势将继续存在,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与自然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各种生态环境风险。从某种意义上看,生态文明建设所倡导的理念与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的目标是一致的。

2018年的机构改革,以原国土资源部为基底,整合相关部门的规划职能、资源管理等职能,成立了自然资源部,行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并实施监督职责以及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进行集中管理。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空间发展的基础,是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高效配置资源、协调发展与保护问题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和主体功能战略,实现多目标融合,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简称“三区三线”),优化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和生态保护格局,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线落地,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修复的空间格局,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

国土空间规划融合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的要求,关键在于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先导性、约束性。在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空间范围内附以生态环境资源现状属性,决定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制定生态安全、环境质量和资源消耗的管控要求,并将其作为生态环境管控的重要依据,对于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内的生态红线保护、产业准入、污染排放、资源消耗等行为设置合理的准入管控要求,成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的重要抓手。风险源与生态环境风险受体是生态环境风险的两个重要因素,是突发性生态环境事件和累积性生态环境事件发生的两个必要条件。有限的空间范围内,风险源与生态环境敏感受体的空间关系决定了生态环境风险发生的概率。突发性生态环境事件与累积性生态环境事件均可以通过空间规划划定“三区三线”和对各类空间的用途管制,减弱布局类的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概率亦或是规避此类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

通过规划编制优化风险源与生态环境受体的布局,以减少突发性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概率;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围绕生态安全和资源消耗的角度,对于空间用途进行科学有效的管制,减缓或避免累积性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同时,空间规划应衔接生态保护目标、环境质量控制线和资源消耗“天花板”,设置严格的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并将其作为在空间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空间约束,以对各类区域空间落实生态环境管控的要求,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空间规划将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作为战略决策的依据和规划编制的前提条件,通过资源环境条件前置并引导和约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以空间规划倒逼发展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国土空间分区划分衔接环境管控单元划分,以实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环境准入约束管理工作的协调配合,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政策时,结合空间规划,以各区域的发展目标与定位为指引,提出切实可行的管控要求,使环境保护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促进环境管控措施和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地。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一项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工作,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原则,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谋划。同样,系统构建事前严防、事中严管、事后处置的全过程、多层级风险防范体系也是一项需要逐步完善的工作。为使国土空间规划融合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的机制更加完善,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健全完善空间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建议在国土空间规划基本法的总则部分明确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确立环境优先生态安全的原则,将对生态环境风险的防范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考虑,明确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在国土空间相关法律中的地位。二是建立统筹协调的部门管理机制。明确建立跨部门协同管理的机制体制,打破部门行政壁垒,以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牵头,联合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相关部委,成立统一的、分工明确的管理机构体系,发挥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的作用。三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明确监督反馈对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构建基于空间管控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的保障机制,将公众参与,开设线上及线下等多渠道公众监督平台,建立高效监督反馈机制,提升公众监督的效能作为各项管控工作的重要保障措施,促进相关工作有序进行。四是明确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明确出台的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法律、条例、技术导则和技术指南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强化之间的衔接,通过“三区三线”划定,建立基于空间规划体系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机制。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