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城市发展升级-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社会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城市发展升级

李军洋
2020-07-08 11:25:42  来源: 学习时报

   核心阅读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追求自身发展的空间反映,也是人类与自然关系或人类文明在空间上的映射。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城市发展升级,核心的问题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依存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得以实现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城市的认知和定位,更取决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理念。随着全球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市病日益突出,以广义的生态理论视角,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生态型社会,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城市发展升级,成为一个时代命题。

  首先,“生态城市”与普通意义上的现代城市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城市中的“生态”,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综合的、整体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纯自然层面上的生态。第一,深刻把握绿色治理理念与生态城市的实质内涵。要摸清绿色治理的核心概念、要素与问题,探索建立起绿色治理理念的机制。将绿色治理机制建设工作列为绿色治理工作的首要任务。第二,要充分把握美丽宜居生态城市建设要求。将绿色治理理念与生态城市相融合。坚持突出生态城市形态,山水与城市交织,自然与繁华共生,让绿色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城市与森林田园融合在一起,城在园中、城园相融;重塑大美形态筑“景”,既有自然景观的意境,也有人文景观的精彩,既有一砖一瓦的精致,也有大地景观的震撼,处处皆景、景城合一;此外,还要深挖城市文化的底蕴,大力传承城市文脉,将文化融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第三,以“两山”理论为指引,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创新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低碳城市建设路径,正确处理治理与发展的关系,将绿色治理理念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推动绿色化、低碳化的技术创新和传统产业交叉融合升级,支持生态建筑业、生态交通业、生态制造业等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开拓城市新业态。

  其次,完善生态发展制度体系,构建城市生态型政府。推动生态城市发展升级,要从制度上和执政能力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与可持续性的问题,从生态社会发展全周期的角度,建立生态型政府。第一,完善生态发展相关的制度化设计。包括:完善绿色生产制度设计,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将环境保护成本纳入价格,促进绿色技术、工艺和产品的生产,并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绿色制度设计,让绿色成为新的消费导向;完善绿色金融制度设计,提高金融服务经济系统的能力;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常态化的监管体系,以倒逼机制保障生态城市发展得到更好实施。第二,要不断完善生态化发展工作机制。将生态城市发展升级的指标和计划目标,纳入政府执政考核体系,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各部门组织职责明确,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形成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第三,发挥协同效应,建立社会组织参与生态型城市政府的多元共建格局。社会组织的活跃程度,是城市活力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生态型政府需要和社会组织建立常态化、开放化的对接机制,加强建立社会协同治理关系;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商制度化;通过制度性规定,形成实质性落地,构建和不断完善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接口设计。第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生态城市发展升级的重要条件。加快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执政水平,实施智慧型城市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整合分析城市运行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以实现生态城市发展升级的决策精确化和措施高效化,从而协力政府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健康社会发展。

  再次,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科学规划布局,实现生态城市健康运行常态化。生态城市发展的一个关键,是要通过各种城市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有机结合与融合,实现各个区域、各种单元、各种基础设施在功能上的互补。第一,眼光不能局限于城市本身,需要建立城乡“共建、共生、共荣”生态融合体。城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生态城市科学规划方面,需要按城乡结合、工农结合、方便生产、便利生活为原则,构建城乡融合的空间结构,使城市与乡村在空间上有机融合及在功能上优势互补。第二,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着眼于远期发展与生态潜在功能的开发,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力,把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在生态功能区划中既要避免各类经济活动对居民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工业、生活污染对居民身体健康的威胁,同时也要保证工业区、商业区与居住区的适当联系以及居民娱乐、休闲等生活需求。生态功能的区划应遵循突出主导功能与兼顾其他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多种功能并存。在将功能合理地段组合成为完整区域的同时,结合考虑生态服务功能类型,既照顾不同地段的差异性,又兼顾各地段间的连接性和相对一致性。比如:推进“社区+生活圈+商业圈”生态圈的形成,最大限度降低不合理的流动性,避免进一步加重加大城市病。第三,以生态优先产业化发展为城市布局的重要抓手,确保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注重产业生态链的打造和上下游产业分工协作、转移的规划,同时还要改善、调整旧城市的不合理布局,加强新城市生态化布局,将提升城市的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升级经济产业结构、防治城市污染源,作为生态规划的重要举措。

  最后,培育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方向的城市新业态,打造生态产业竞争力,为生态城市经济繁荣提供新动能。第一,生态城市要求的产业必须是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的业态。坚持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方向,发挥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价值。促进传统经济向高效可持续的生态经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化的生态产业升级,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生产、绿色消费转型。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推行绿色消费是城市生态化进程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充分发挥政府在绿色消费中的导向作用与示范作用,引导消费者改变传统消费模式。绿色消费包括: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方向转变,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政府还可以制定一系列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制度以及监督、激励机制,鼓励服务企业开发、生产、引进绿色产品,不断扩大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积极措施。第二,着重打造“第二产业+生态模式”转型升级,以生态思想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实现新动能。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把绿色发展作为动力来源,着重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建筑、生态交通、生态能源等,利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综合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推进产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向生态产业转型。通过城市第二产业生态化发展,培育产业新业态,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生态教育、生态金融、生态物流、生态供给为基因的生态服务业。通过加强第三产业的引领作用,不仅推动城市的循环经济建设,实现城市生活领域的节能减排,还可以影响改变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消费方式,为城市生态化发展升级,让生态城市更具魅力、竞争力和生命力。

  城市的发展是人追求自身发展的空间反映,也是人与自然关系或人类文明在空间上的映射。生态城市的发展升级,离不开生态发展制度完善和生态型政府建设;实现生态城市的健康运行,需要绿色理念融入科学布局,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方向,为生态城市可持续性的经济繁荣,打造以生态产业为核心的竞争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当前我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升级,通过生态城市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国际生态经济协会)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