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释义“天地之中”
牛玉乾//www.auribault.com2013-10-09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天地之中,老家河南”一语成了河南全省频率最高的对外形象宣传。

  什么叫“天地之中”?为什么说大多数中国人的老家在河南?笔者不陋浅薄,予以释义解读。

  “天地之中”,从方位上说,就是上天和大地的中间。在人为万物之灵的宇宙间,天地之中的“中”字指的就是人类。于是“居中为尊”就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观念。古代“天地人乃三才”的说辞,也许就是这样来的。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地域特征。中字的起源地就是现在的河南省。

  据考证,五千年前人文始祖伏羲在河洛一带仰天俯地“演八卦、画太极”,是肇造汉文“中”字之始。太极图形就是中字的最初写法。

  殷商之前的先人们,把圭表这一天文器具叫作“中”。西周以后依据有飘带的“中”字写法,又创造出了个专指圭尺的“圭”字,而把“中”字赋予了另外更多的含义。

  其次,天地之中孕育了中国。早在三皇五帝的邦国时代,开放富庶的中原是邦国联盟共主的活动中心。在他们看来,要想统领四夷,就必须“居天下之中”。于是,他们就以“中”观星量天,求得北极星为“天中”,河南的嵩山阳城为“地中”。并且神秘地认为,天中与地中相对应的地方,就是王者与上帝通话以达“君权神授”之地。在此建都立国,就能号令四方诸侯,阜安万民。这个建都立国的神圣之地,就是嵩山河洛一带的阳城、洛邑。

  由“中”与“国”组成“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洛邑),与“四方”对称。” 初义“京师”的“中国”又有多种引申,主要指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西周时,“中国”主要包括宋、卫、晋、齐等中原诸侯国,此义的“中国”后来在地域上不断向四周拓展。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天地之中就是中国,或者说孕育了中国。

  中华五千年的建国立都文明史,在河南境内延续了长达四千余年。史书记载的黄帝直系子族有12姓,分封中原的有152个诸侯国,相继形成了875个氏,约占遍及全国各地800多个大姓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数千年来,华夏子族不但与涌入中原的四夷边民交汇融合,而且又一批批迁徙四方,和当地部族联姻交合,传播“中”字文化。由此大中华就形成了代代相传的“根在河洛,老家河南”的理念。

  再次,天地之中是内涵丰富的哲学理念。受居中为尊的观念影响,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将“中”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理念。孔子所谓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反映出古人居中为尊的观念,强调为政以德才能像北辰一样居于中心位置。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道学经典,“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和“冲气以为和”是其第一要义。在道家看来,“中”即为“度”,要知止知足,行为要有节制限度,治国应该爱惜民财。《道德经》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甚即贪淫声色,奢即糜烂生活,泰即豪华宫馆。抛掉此三者,天下就风清政廉,社会自然太平。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里首次把“中”与“庸”连为词组,提出了“中庸”的概念,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宋代理学家程颐给“中庸”下的定义是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强调不偏不倚的“中”是永恒不变的定理。孔子的嫡孙子思作《中庸》,集中论述“中”的哲理,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要大力推广中和之道,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以求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协调发展。

  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经过印度龙树祖师的“中观论”和六祖慧能“坛经”的“中”化,融成了完全中国化的大乘禅宗。它的核心观念是“中道”。虽然佛学各派对“中道”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把它当作教派的最高真理,与真如、佛性并提。

  中原不但是中国道、儒、佛三大教派的祖庭源头,也是三大教派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三者由于学术以“中和”相通,彼此虽有纷争,但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隋唐以降,三教的学者力推道、儒、佛“合一”。到了宋代,程颐、程颢二兄弟在嵩阳书院创立新儒学,集三教之大成,进一步突显中和理念,最终实现了三教合一。

  “中和”理念强调事物对立面的统一与平衡、复杂多样事物之间的统一与融合,认为由“中”而致“和”是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源泉。要“中和”,关键是“无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把握住度;要“时中”,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要“和而不同”,多元一统。

  以人为本是中和理念的根基。正如《左传》上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孔子曰:“仁者人也。”中和理念所体现的主旨,是他人至上,包容诚信、公平正义;追求的目标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数千年来,中和这一主旨和追求,已经沉淀为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成了思想和言行的主导。建筑学上的中轴对称,中医养生的阴阳平衡,音乐美学的声韵谐和,为人处世的宽厚包容等,无不闪烁着中和的魅力。4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