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钓鱼岛历史研究成为热点
赵 伟//www.auribault.com2013-12-24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 赵 伟

  提 要

  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一文中有句名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研究历史之必要性不言而喻,史学研究者之重任不可懈怠。2013年的历史学尤其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2013年历史研究的热点,既有对古代辉煌文化的寻根,又有对当今世界大势的关注,重书近世受辱的沉重之中怀有民族美好未来的梦想。

  A

  中国近现代史:日本右倾化警示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近年来,日本对外政策渐趋右倾,国内右翼势力抬头,言论上否定侵略、屠杀、慰安妇的历史,行动上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妄图修改和平宪法,挑战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安倍上台后则是愈演愈烈。这不得不使历史学界认识到进一步加强对日本侵华史研究的必要性。2013年,各地区近现代史学者掀起了对日本侵华史相关问题的研究热潮。主要包括:对钓鱼岛历史的研究,围绕日军暴行的研究,对抗日战争及中日关系的研究,对二战后国际新秩序及其焦点开罗会议的研究等。

  2013年一年之内关于钓鱼岛问题出版了多本研究著作,这在历史学界是不多见的。由日本学者村田忠禧撰写的《日中领土争端的起源——从历史档案看钓鱼岛问题》一书在史料上有重大发现。1885年,冲绳县令西村舍三奉日本内务省之命调查钓鱼岛列屿,呈报文件中称该岛归属中国。中国学者李理连出两书,《近代日本对钓鱼岛的非法调查及窃取》和《日本各界人士对日本尖阁列岛主张的反驳》。前书运用了新的原始史料,即收录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的《冲绳县与清国福州之间散在之无人岛国标建设之件》。这些史料都是用毛笔草书的古日本语,尚未被充分利用,但却是研究钓鱼岛历史不可或缺的。后书介绍了日本一些有识之士对本国政府坚持钓鱼岛主权的质疑与反驳,角度较为独特。吴天颖的《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一书,1994年初版之后今年进行了增订再版。该书在原有对日本学者奥原敏雄观点商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若干日本学者观点的研究,尤其是对石井望观点的驳斥,并专门列章厘清《马关条约》与钓鱼岛的关系。由于日本政府妄说拥有钓鱼岛主权的理由之一是钓鱼岛属琉球的一部分,有学者撰文《战后初期日本对琉球的领土政策——兼论钓鱼岛问题》,论述了两者是不同的性质。李凡的《东北亚主要国家间的领土纠纷与国际关系研究》对以钓鱼岛为代表的东北亚领土纠纷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日本的侵略恶行是造成战后与中国、俄国、韩国等领土纠纷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些著作有力地论证了钓鱼岛归属中国的事实,戳穿了日本歪曲历史窃取他国领土主权的阴谋。

  日本挑起钓鱼岛争端,不仅仅是领土之争,而且是对二战正义力量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近年来日本国内频出否定侵略战争及暴行的言论和妄图修改和平宪法的行为,促使历史学者纷纷进一步加强对日本侵略战争相关问题的研究。今年,这方面的相关研讨会和出版物十分丰富。

  关于日军暴行,举办了2次全国性研讨会,有6部相关出版物。2013年12月11日和13日,分别在东北大学汉卿会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召开了关于日军侵华暴行的研讨会。关于日军暴行的史料出版物有,《英国外交官和英美海军军官的记载——日军大屠杀与浩劫后的南京城》,该书属于《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文献系列丛书》第31卷,韩国最高龄的日本军慰安妇受害人金福得的证词录《不要忘记我》的中文和英文版,美国瓦萨学院教授丘培培与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陈丽菲教授合作研究的新著《日本帝国的性奴隶:中国“慰安妇”的证词》(Chinese Comfort Women: Testimonies from Imperial Japan's Sex Slaves),日本关东军731部队罪证史料档案《战时日本外务省涉华密档1931-1945》等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家图书馆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整理出版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记录了国际正义力量对日军侵略暴行的终极审判。

  关于抗日战争历史,共举办多次研讨会。10月,在南京举行了第四届海峡两岸抗战史学术研讨会,11月,先后在台湾和杭州举办了“国共关系与中日战争”学术会议和第一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12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开题报告暨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进行。出版物有4种,英国牛津大学抗战史研究著名学者拉纳·米德教授(Rana Mitter)的最新研究成果《被遗忘的盟国:中国的抗日战争1937-1945》(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Ⅱ, 1937-1945)。该书论述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呼吁世界应重视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程朝云的《抗日战争时期人口内迁研究》和卞修跃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问题研究》。

  在对抗日战争历史的研究中,开罗会议及宣言又是今年的重中之重。围绕开罗会议及战后秩序,今年11月至12月间,先后在上海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举行了4次研究会。《近代史研究》今年第6期专门开设“中国与战后国际秩序”的笔谈栏目,众多近现代史研究专家发表了对开罗会议和战后秩序的看法。此外,北京大学教授王新生著《战后日本史》出版,是第一部关于二战以后日本发展史的论著。

  B

  中国古代史:清华北大简再现上古文明

  自从清华简和北大简公布之后,对此的研究就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史的热点。今年,这一领域又有新的成果。1月,清华简整理出了《傅说之命》三篇。该内容是《尚书》的一部分,但与东晋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完全不同,证明了孔传本系作伪。2月,北大简又出新成果。北大所藏西汉竹书《老子》存221枚竹简,共5300余字,仅60余字残缺,是继马王堆汉墓帛书的甲、乙本和郭店楚墓竹简本之后的第四个简帛古本,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全卷77章,篇章结构完整,与传世的81章版本《老子》不同,是研究古本《老子》的珍贵资料。5月,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和《文艺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与先秦经学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以清华简为中心,讨论涉及《诗》、《书》等其他先秦经学经典,覆盖文献学、文字学、历史学和哲学等多领域。6月,李学勤先生关于清华简的研究成果由中西书局出版,书名为《初识清华简》。

  C

  考古新发现:烟花三月城,炀帝今安在

  今年考古界的劲爆新闻无疑是隋炀帝墓的发现,既因为这是一个帝王墓,也更因为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帝王的墓。历史总有那么多戏剧性的巧合,就在隋炀帝墓被发现的3月份之前的2月,《中国史研究动态》刊登了一篇《建国以来隋炀帝研究述评》的文章,认为现在隋炀帝的研究缺少新材料和创新,未能有理论上的提升,对隋速亡的原因局限于隋炀帝身上,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提升。墓穴刚被房地产商的建筑施工队巧遇时,考古界还有过疑问。然而,当证明墓主人的“隋故炀帝墓志”出土后,基本可以断定就是隋炀帝的墓,而附近一起被发现的则是皇后萧氏的墓。

  由于隋炀帝被迁葬多次,专家认定这次在扬州曹庄出土的应该是隋炀帝与萧后的最后埋葬地。现在,墓穴的挖掘工作还在继续,已出土的文物中较为罕见的是在隋炀帝墓中发掘出的一套完整的十三环金玉蹀躞带,属古代带具品中最高等级,还有萧后墓中出土的一套女性用冠饰,工艺精湛,虽严重腐蚀,仍不失高贵华丽。隋炀帝墓的发现促发了学界对这样一个功过是非多的帝王进一步探讨。“暴君”的评价一直是对其的传统定论,但作为开创了科举制和开挖了大运河的帝王,仅仅用“暴君”来形容恐怕是不全面的,还有许多与隋炀帝有关的历史有待进一步研究。

  D

  世界史:全球史、环境史对人类家园的寻思

  全球史与环境史同是目前世界史的研究热门,不过二者热的方式却有不同。全球史属于经久不衰的老热点,而环境史则是新鲜出炉的新热点。今年的《历史研究》第1期和第3期开辟专栏笔谈,有众多学者聚文探讨。

  在全球化的今天,整个世界呈现多种文化交融的景象。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全球史研究试图跳出地域、种族、国家的限定,对这种多元融合的过程进行真实和深入的思考。今年1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多卷本,在撰写过程中就吸收了全球史的研究方法。该书8卷39册,共1500余万字,对人类历史进程若干重大问题作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世界文明不断进步的趋势,是世界历史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当今人们对环境越来越关注,环境史的研究在国外已经进入繁盛时期,而在中国则是方兴未艾。今年《历史研究》第2期发表了《近二十年来美国环境史研究的文化转向》的文章,为学界了解外国环境史研究现状有一定帮助,也为国内环境史研究提供了借鉴。《世界历史》今年第1期更是以环境史为专题刊登了多篇有质量的论文,既有对理论方法的讨论,即对美国生态中心主义观念形成及影响的论述,也有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如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大平原尘暴区的形成的关系,淘金热对澳大利亚腹地环境的改造等等。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让史学界越来越认识到环境史研究的重要性。自然的延续与文明的发展不应该形成对立,环境史的研究在为寻找二者的切合点而努力。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