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中华节注重人伦情
//www.auribault.com2014-02-14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年前见一对中年博士夫妇冬至烧纸钱,我轻问:今夕何夕?虔诚回答:冬至,天冷了,给爸爸妈妈送点寒衣。他的话音很沉稳,仿佛自言自语只向自己的心诉说,但传到我耳里却很震撼,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不由得眼泪夺眶而出。伫足沉思良久,再不愿也不敢目之以“迷信”,而是为他们感念先人的真情所深深打动。亡亲的冷暖还萦记心间,这是孝心的延展,是人伦至情。可见我们的骨髓里都还存留着中国人的人伦情结,虽经百年的风雨剥蚀,浓情已不如前辈,但“根”还没有枯萎,心还没有泯灭,只要有适当的气候,还可以发芽、开花。我绝非提倡烧纸钱这种方式,而是呼唤创造出接替它来表达孝思的方式。我们这一两代人肩负赓续根脉的责任,唤醒人伦情愫基因,不要让中华文化的根脉断在我们手里。

  有许多精神性的因素,相沿成习,假托“非唯物主义”甚或“非科学”的方式来表达,我们要体察其合理的内核,运用现代科技创造新方式新手段新载体,不要简单化地以为“迷信”,就把孩子和污水一起泼掉。

  亲慈子孝是人类最自然、最内在的爱。是植根于人类天性的德行和情感。这种血统之所系、生命之所出的孝,不是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特产,这是基于人性的自然感情。是人都经历过这种原发性的内心体验,它蕴蓄着巨大的心理能量、情感能量、精神能量。认真培育感知父母之爱和爱父母之心,其意义绝不限于家庭。孔子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礼记·祭义》)。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以家庭和血缘为主导的“亲亲”扩及“仁民”,再扩及爱物、“民胞物与”(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已把人类的爱心和德行由本义属于家庭的亲子之爱,推广到对所有的人、乃至天地间所有的物的更为广泛普遍的爱,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从爱亲走向爱众,从家庭走向社会、走向自然。

  家庭是培育爱心和德性的全天候学校,受益的却不仅是家庭,而是全社会,是为社会培养一个合格的人。

  中华传统节日就是培育人伦道德的沃土,是人伦教化的好载体。

  “我们的节日”都以人伦为灵魂

  与西方不同,中华民族的人伦亲情是全天候的。人伦情感是传统节日的灵魂。我们的传统节日无不灌注着浓浓的人伦情义,是人伦教化的好载体。

  中华传统节日一般是:因天时地气而立,孕人伦精神而丰。

  中华传统节日是在天人和谐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成的,是连通自然节律与人生节律的“节点”。而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注入人伦精神,使其成为年节的灵魂。譬如:

  中华年(春节)

  在辞旧迎新的年俗文化中,人伦情义是精髓。过年回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功利境界回到天伦境界。

  许多人觉得现在的年味淡了,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下述现代的原因。市场经济、现代化是社会进化的大趋势,这期间,如何避免过分功利化,是个大课题。过分地以功利为指归、以功利为算筹,就会扭曲人的正常感情,就会削弱人伦情义,甚至阻碍人的全面发展。你瞧,压岁钱本意是表现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精神元素重于物质元素,文化价值重于经济价值,现在有些人却只看钱数不看人情。在此情况下更有必要经营好中华年,过好年可以成为疗治现代社会病的一剂良方。

  “每逢佳节倍思亲”,贯串过年始终的是浓浓的人伦情义。祭拜祖先、夫妻恩爱、亲慈子孝,安享天伦之乐。敦睦情怀、慈爱心肠扩及敦亲睦邻、友朋温馨、人际和谐。这在中国人的幸福观中占有重要位置,这就是“福”。西方的“圣诞老人”身份是“天使”,中国赐给压岁钱的是长辈,不需要化妆成天使。我们的天堂不在彼岸,而在自己营造的天伦之乐、和谐境界。

  感情是一切年俗的生命,不投入感情,除夕团圆饭只是吃吃喝喝,压岁钱只知道钱数,拜年只是乏味的客套,发贺卡只是文字游戏,一切年俗只是古旧枯燥的形式。而一旦注入了真情实意,一切年俗就有了生命的真谛。

  2012年我给中央电视台文明之旅做中华年节目,就推荐孟子后裔的一家如何以“压岁礼”代替压岁钱、三代人过年如何享天伦之乐。第二代的儿媳这样写道:过年子女们最珍视的是老人给准备的压岁礼物。老两口把对每个子女一年来的工作生活以及对父母的孝行,和对来年的希望,写在彩色纸上(常常以诗形式),然后装进婆婆精心制作的各种样式的“压岁礼包”里面,这珍贵的礼物是在新年钟声响过,我们向老人拜年时,老人送给我们的压岁礼,小孩子们也每人一个(里面有时还有婆婆缝制的属相)。这压岁礼既体现两位老人的生活情趣,又体现出老人对子女的牵挂,同时也成为他们与儿女交流的又一种方式。以前的礼包里面装的就是压岁钱,不论里面装多少钱,大家都没什么感觉,直到老人将压岁钱改成压岁礼后,我们才意识到这种压岁礼对我们来说是无价之宝。过年的几天,老人还要跟儿孙们玩游戏:猜谜、套圈、抽奖等。在整个过年期间,全家人都非常高兴——一方面,老人设计各种娱乐活动让儿女们开心,缓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另一方面,儿女们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老人高兴(比如:给老人讲笑话、游艺活动中故意做点滑稽动作等逗老人开心),全家人是其乐融融。每年过年从忙忙碌碌的准备,到年后持续很久的回味,整个的过程老人很享受,子女们也很享受。很多有趣的情节能让老人和家人回味一年。

  中华年,最容易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友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充盈着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它是社会和谐的促进器,是民族情感的黏合剂,是人伦情义的强化剂。

  回家过年就是人伦感情。近年过年,人们更加注重重温家庭与人伦亲情,以及友情、乡情、爱情……更加看重团圆、团聚、团结。2012年的春晚就突出了“回家过大年”的主题,现场的年轻观众给父母鞠躬拜年,令老人们感受到一种温馨;淳朴的农民朱之文唱的《我要回家》,引起广泛共鸣,成为荡漾于中华大地的主旋律。

  除夕的年夜饭是团圆饭,是过年的仪式,是生命的盛典,不仅是在世人的团圆,而且是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不远千里冲风冒雪赶回来,不是单纯吃饺子,而是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赶回来参加阖家团圆的盛典,实现阖家团圆的愿景。这是一种心愿,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心愿、责任与义务,常常还携带着一件件不远千里带回家的礼物,不论贵贱,都承载着人伦的温情。请看:

  贵州的一位农民工,为节省200元路费,自己骑摩托车,风餐露宿,怀揣一支琴带回家给儿子,这支琴就花了他700多元,只要儿子高兴,他这个父亲就得到最大的安慰。一个做儿子的大学生,为当清洁工的母亲挑选了一对护耳带回家,只要妈妈耳朵不受冻,做儿子的心里就好受一些。这位父亲、这位儿子代表的是所有风雪归来人,他们带回的何止是一份礼物,他们带回的是亲情、是温暖。这就是中国人的感情,这就是中国人的家,这就是中国人的过年。

  清明节

  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疑问,这是潜藏心底的人性本能的叩问。当站在亲人墓前时,这问题就油然浮现。因而清明节就试图来处理生与死的联系、连接、沟通,接触到对人的终极关怀,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中华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核心内涵和情感本体是缅怀先人、已逝的亲人。其感情本质就是人伦情义。

  一些西方人的观念,生命是上帝赐给的;中国人的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娘生父母养的,是祖宗传赐的。华人的基于天地人一体(天人合一)的观念而形成的对天地的敬畏和“祖宗情结”(祖宗崇拜),构成“天地国亲师”的感念牌位,过年和清明都感念祖宗,不仅传衍生命(物质生命,人的再生产),而且传承祖德家风(精神生命),以“祖先有灵”的非科学方式,表达感恩祖先的合理内核。

  “祖宗基业不可丢”,否则“愧对列祖列宗”;做得好,可以“光宗耀祖”,“告慰祖宗”。“祖国”是祖宗所在的国家,家国一体,祖宗情结是华人爱族、爱国的深层精神元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在黏合剂。

  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发扬。西方一些人感恩上帝,中国人感恩首先感恩父母、祖宗,这就是人伦情结。清明节是中国的感恩节。

  七夕节、中华情侣节

  我们的传统节日一般都是综合性的、多义性的,未设单项主题的专节。而现代社会分工很细,需要有表达单项人伦感情的节日,于是西方的此类节日便乘虚而入。西方情人节,美国母亲节、父亲节,颇有风靡之势。但异质文化的人伦节日难于承担传承中华人伦传统的重任;而且长此以往,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必将受损,年轻人的节日记忆将被“西化”。当此之时,我们守土有责,责无旁贷,必须振臂高呼,力挽狂澜。

  处在第一线与洋节旗鼓相对的中华情侣节、中华母亲节、中华父亲节,亟需大力扶持以期确立。

  七夕节的乞巧等节俗已难吸引现代青年,爱情主题日益突出。青年人很需要表达爱情的节日,于是被二月份的西方情人节所吸引。其实,中华民族早有自己的情侣节。十年前2003年3月,我就当面向思想文化界的领导同志建议以七夕为中国情人节,领导在首肯的同时指出,最好叫“情侣节”,所以其后我都提倡以七夕为中华情侣节。

  爱情是永恒的题目,情侣夫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伦关系之一。以牛郎织女为形象代表的七夕情侣节,不是单属未婚情侣,而是涵盖各个年龄段的夫妻情侣。七夕爱情观强调的是婚姻自主而非屈从外力,看重的是人格人品而非权势财富,赞扬的是忠诚坚贞而非轻薄浮浪,追求的是精神高尚而非一时情欲,赞赏的是勤劳持家而非好逸浮华。古汉语单音节词多,但在夫妻关系上,偏要用双音节的“恩爱”,强调“一日夫妻百日恩”,要有感恩报恩的心态;偏要用双音节的“情义”,强调有情有义。这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婚恋观,这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而且与时代精神相融通,是现代人应当继承发扬的,是有利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抵拒不良风气影响的。我们应当从传统七夕节所固有的文化蕴含中,提升出积极健康的爱情观,作为中华情侣节的精神,并创造出适合今日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节庆方式,把传统和时尚融通起来,年复一年地发展出为广大群众所喜欢的七夕中华情侣节。

  重阳节、中华父亲节

  联合国也并不主张把强势文化的节日指定为“世界”的节日。1982年第36届联合国大会第20号决议提出,建议各成员国政府自己确定一个日子为自己国家的“老人节”,从而各国有各具自己文化特色的老人节。1989年,我国政府决定以本来就蕴含敬老内涵的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作为中国敬老节(老人节),这是第一层叠加。我国继而又制定了相关法律:2012年12月新修订的、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二条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第十八条 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一条条一句句都在呼唤孝亲敬老。

  现在节日已经很多,叠加是种好方式,前述七夕节可叠加上中华情侣节,重阳节已立法叠加上中国老年节。这是传统节日与时俱进的发展规律,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传统节日本身发展的需要。

  中央七部委《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指出:重阳节应突出“敬老孝亲的主题”。“敬老”之外又加上“孝亲”。确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首先要“孝亲”,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孝亲做起,才能真正落实。重阳节叠加上“中华父亲节”,可促进每人每家的父教子孝。

  我们一般都不会把母亲的生日与父亲的生日强合并在一起过,同样,中华母亲节也无需与中华父亲节合在一起。

  中华母亲节亟须大力推广

  母亲节是最重要的人伦大节。五月第二个基督教礼拜天的美国母亲节,是美国文化的产物,并非“世界的”,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七十七个国家设立了自己的母亲节。并无国际组织或国内党政机构宣布美国母亲节是“国际母亲节”,把国人引入误区的是媒体误导、日历误标、商家误炒,切望改正。

  2004年我在全国政协会上提案创设以孟母为形象代表的中华母亲节。2006年中华母亲节促进会成立,翌年起七年来,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已有三百多人次提此议案、提案。2011年4月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中国网、新浪网联合民调结果:80.9%的人赞成过中华母亲节(见《中国青年报》2011年4月26日第7版)。2013年5月中国网网上投票,支持中华母亲节的高达98%以上。

  2013年春,为让中央了解上述实情,80多位部长、将军、院士、知名学者联名上书陈情,2013年8月上旬,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提出《关于设立中华母亲节的建议》。

  华人的人伦情结呼唤着自己的中华母亲节。

  中华教师节应在孔子诞辰日

  现在在农村常立的牌位已由传统的“天地君亲师”更新为“天地国亲师”,其中“亲”和“师”都是具体的人伦关系。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足见师生一伦的重要。这一伦也代表着家庭之外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原则。

  孔子被后世公认为“万世师表”,以孔子为教师节的形象代表源远流长。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据《清史稿》记载,已定孔诞为全民性的节日。1939年民国政府相沿确定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后来换算为阳历是9月28日),至今在中国的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美国的加州等都以孔诞为教师节。

  作为“万世师表”,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极其宝贵丰富的教育思想,并身体力行,至今还不失其积极意义。现在的教师节,多是学生为老师庆祝节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尊师品行。这应该是教师节的一个方面,可教师节还应具有另一层也许更为重要的内涵。教师节首先是教师自己的节日,通过节日可以使教师进一步培养为人师表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感荣誉感。以孔子为形象代表显然有利于丰富教师节的文化内涵。

  2013年9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教师法等四部法律相关条款进行修订。意见稿中拟规定,每年9月28日为教师节。我们期盼着一个更合适的中华教师节的到来。

  (李汉秋 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生,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国《儒林外史》学会会长、中国关汉卿研究会副会长,第七届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一方面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另一方面致力于建设中华节日体系。2004年起就以全国政协提案建议: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放假,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日。)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