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话说三千年的北京城
郗志群//www.auribault.com2014-07-28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明北京城示意图

  北京城是什么时候起源的?

  这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城址?

  现在的北京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主讲人:郗志群

  时间:二〇一四年二月

  地点: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

  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有三千多年,其间主要出现了三个都城级别的城址。一个是在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村的西周燕都,另一个是位于北京城区西南部的蓟城,后来发展成为唐幽州城、辽南京城和金中都城,这两个城应该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第三个城就是元大都以及明清北京城,我们今天北京城区的核心区域也是从这个城发展过来的,距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总体来说,由于北京建城历史悠久,特别是近一千年以来,北京成为辽金元明清五朝的都城,城市的营建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时至今日,尽管城墙、城门已很不完整,但保留的都城类型性遗迹、个体性遗迹还是比较丰富。房山区的董家林村,三千多年前的燕都古城遗迹仍在;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见证了一千年前辽南京城的沧桑;丰台区凤凰嘴村的土城遗址和玉林小区的水关遗址,体现了八百多年金中都城的气魄;元大都的城墙遗迹和西城区的妙应寺白塔,彰显了七百多年元大都城的辉煌。到明清北京城,留下了更丰富的遗迹,宫殿如海的紫禁城,九坛八庙的皇家祭坛,三山五园的皇家园林,还有数不清的胡同四合院。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显现出北京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典型的代表。

  从“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谈起

  说到北京城的起源和发展,在民间有不少俗语民谚,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个民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最早见于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的一部书,这部书的名字叫作《天府广记》。其中记载的这句民谚叫作“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也”。很显然,这个民谚的落脚点主要是说潭柘寺很古老,而幽州则指的是幽州城,不是现在流传的“北京城”。

  潭柘寺是北京地区最早建立的寺庙,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到现在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而幽州城,狭义地讲,指的是唐朝时的北京城,如果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显然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这个民谚是对的。但问题是唐朝的幽州城并不是唐朝时才建造的,是在前面城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在唐之前的这个城叫作什么城呢?就是今天我后面要讲到的蓟城。蓟城发展的历史就很早了,甚至可以推到三千多年以前,所以如果从幽州城的历史来看待这句民谚的话,又有不对的成分。

  这句民谚到了清朝末年又有所变化,一本叫作《燕京岁时记》的书里记道:“京师谚曰:‘先有潭柘,后有北京’,盖寺之最古者。”其中把“幽州”改为“北京”,这里面的北京应该是指元以来的北京城。元以来的北京城到现代只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以此定位的话,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也没有任何问题。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说的北京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从北京地区开始出现城算起,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这句民谚的话,那显然又不对,因为就像我今天要讲的这个题目——话说三千年的北京城,也就是说北京已有三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所以,有时候民间流传的一些谚语或传说可能跟历史的发展不太吻合,这需要我们从历史学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

  现在考察历史,北京历史上曾经诞生过三个城,一个叫西周燕都,还有一个叫作蓟城,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仍然在用的元代以来的北京城。从北京地图看这三个城址都是位于永定河冲积扇平原上,而且越来越往北走,这些城址都不在永定河冲积扇平原的中心区域,是在边缘区域,主要原因就是在边缘高地上建城不容易被洪水冲毁,利于人类在这里长期聚居繁衍。

  西周燕都——董家林古城

  西周燕都遗址位于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村,故又称董家林古城。这个古城址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考古发掘的,直到八十年代基本完成。根据考古结论它是西周燕国分封到北京地区建造的第一个都城,所以一般称之为燕国始封都城。董家林古城遗址包括几方面内容:首先残存城墙,北城墙保留较多,东城墙的北段和西城墙的北段也有遗迹。其次在城内发掘出宫殿区和祭祀区遗址,在城外发现了排水沟遗址。第三,在城外的东南区域的黄土坡村发现了大量的墓葬遗址,大约有三百多座,级别分成高级、中级和平民。在高级别的墓葬中,发掘出不少陪葬品,种类有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等。尤其重要的是,有些青铜器上铸刻着铭文,比如这对青铜器叫作克盉、克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盖的内侧铸有内容相同的一篇铭文,这个铭文记的是当年周天子对太保说的一段话。太保指的是谁呢?就是召公奭,燕国就是他的封国。不过由于召公奭在西周中央政府里做太保,属于三公之一的重臣,所以不能亲自到燕地来当燕侯,于是周天子就说了这句话:“令克侯于匽。”这个“匽”古通“燕”,侯于匽则是一种名词当动词的用法,意思就是说派一个叫克的人到匽地来当匽侯。

  从铭文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年真正到燕地来当第一代燕侯的人是克。那么这个克跟召公奭是什么关系?根据《史记》等文献的记载,他应该就是召公奭的长子,他代替他的父亲到北京地区当燕国的国王。所以这两件青铜器在研究燕国历史和确定董家林古城属性上是非常重要的物证。

  除了青铜器之外,在城里的祭祀区还发现了甲骨文,比如有片甲骨上出现了“成周”二字。“成周”是一个很专有的名词,是指西周建立后在今天河南洛阳一带营建的另一个都城,一般称东都。而“成周”是由谁测量选址的呢?就是召公奭,所以在北京出土的甲骨上出现“成周”这个名词,似乎显现出与召公奭及其家族的一种内在联系。

  此外,在墓葬区还发现了车马坑和非常精美的玉器、漆器、象牙梳子等,这些显然是高级别的贵族才能够拥有的陪葬品,特别是青铜器铭文中出现了“匽侯”称谓,说明当年燕侯生前是住在这个城里面的,既然燕侯住在这个城里,那它就是燕都。

  这个城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燕国是在西周建立后不久就分封了,而西周建立的时间是有明确纪年的,即公元前1046年建立。以这个时间为起点,加上公元后的2014年,共3060年。这个年限即便打出一点误差,说北京建城的历史有三千年也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这是通过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得出的一个结论。

1 2 3 共3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