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王阳明自况诗让人艳羡
杨立华
//www.auribault.com 2015-11-09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王阳明画像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少年时随父迁居会稽山阴。因为他曾在会稽山阳明洞里修炼,所以世称阳明先生。他本名王云,是琅琊王氏后裔,也就是王羲之、王献之一族的遗脉,家世传承有道教背景,道教的神秘主义传统在王阳明身上有着突出的体现。《阳明年谱》里记载了他出生时的种种异象。据说,王阳明出生当夜,他的祖母梦里听闻鼓乐之声,有绯衣神人自云中将一婴儿交托给她。梦中惊觉时,阳明就诞生了。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其家世背景中的神秘主义倾向的充分体现。虽然出生时有种种异象,但阳明直到五岁都不会说话,直到一天一个道士从他旁边经过,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也就是说,这么好个孩子,你把人家来历给道破了,那怎么行呢?于是更名为王守仁。

  关于王阳明的成学经历,有“五溺”之说。“初溺于任侠之习”,阳明倜傥豪爽,有任侠之气。“再溺于骑射之喜”,喜欢骑马射箭。他十几岁的时候,曾到关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三溺于文章之习”,也就是沉溺于文学之好。王阳明是诗文俱佳,文章写得漂亮,仅收入《古文观止》的就有三篇。他的诗也好,特别是晚年《居越诗》十六首,每一首都很好。“四溺于神仙之习”。据《阳明年谱》说,他修习道术的时候曾有前知之异。后来阳明忽然觉醒,认识到这是在玩弄光阴,耗费自己的精神。“五溺于佛氏之习”,即沉迷于禅宗。王阳明精神发展的历程相当曲折,但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对他后来的成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阳明讲“心外无理”,教人不要去外在的事物上寻求,其实是因为他此前的积累。他那“良知”是百死千难中历练得来的。

  阳明虽早慧,但直到28岁才举进士第。34岁时,因为反对当时把握朝政的宦官刘瑾,受廷杖四十,被贬到贵州龙场驿。在赴贵州龙场驿途中也经历了很多的险难。在龙场驿“居夷处困”,彻悟格物致知之旨,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正德十四年(1519年),阳明47岁。宁王朱宸濠经过多年准备起兵叛乱,很快占领了九江,兵锋直指南京。阳明在江西赴任的途中,纠合义军,三战而生擒朱宸濠。平定宁王之乱使得王阳明在当时的影响急剧提升。我们虽然不能说阳明思想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他在事功方面的成就,但其影响力的形成与此不无关联。

  越到晚年,阳明的思想表达就越易简,而越是易简,传播的速度就越快,影响力就越大。当时他已名满天下,四方“裹粮而来”者不计其数,他家附近凡是能住人的地方全都住满了,“更相就枕席,歌声彻昏旦”,我们可以想见那是怎样一种盛况。

  嘉靖六年,思州、田州发生了少数民族的暴动,朝廷起用阳明前去平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平定了思、田之乱。阳明启行赴思州、田州的前夜,正赶上中秋,与诸生会聚,即兴赋诗,诗曰:“万里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应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影响犹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万里中秋此月明”,起句很平,铺陈场景。“不知何处亦群英”,何处还能有我身边这么多的英才呢?“应怜绝学经千载”,我们应该珍惜儒家的绝学历经千年岁月又重现光明。“莫负男儿过一生”,不要让此生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影响犹疑朱仲晦”,阳明认为像朱子这样的人物也没有见到道之实体,他看到的只是道的影和响。“支离羞作郑康成”,像郑玄那样支离琐碎的学问更是羞于去做的。最后两句我特别喜欢:“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当年陈来老师家客厅挂的一幅字写的就是这两句,让我颇为艳羡。这两句诗是从《论语》“吾与点也”一章来的,阳明晚年说过:我这一生,也就养得个“狂者胸次”。(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