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弘扬中华诗教传统,以中国精神灌注当代文艺灵魂
——学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思
//www.auribault.com 2015-12-11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讲话》中说:“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以精湛的艺术彰显深厚的人民情怀”,不正是对文艺作品必须情志相统一、内容与形式应该完美呈现的要求吗?

  《讲话》中还说:“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真善美的统一,其要害在于真善不可与美的显现相乖离;文以载道,道也不能没有文的承载。

  引用古诗名句谈深奥的理论问题,往往起到非同凡响的阐释效果。《讲话》中有段话,阐述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过程:“‘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此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以此三段式诗句描绘理论探索的乐趣。比照王国维《人间词话》原始文本,这又是一种创造性转换的成果。

  2014年3月17日,在兰考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吟诵自己早年创作的一首《念奴娇 "追思焦裕禄》词作(词篇及注文发表于1990年7月16日《福州晚报》),借以表达对焦裕禄同志高尚精神境界的崇敬与弘扬。词中有“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等句,声情并茂,令人感怀。现场讲话与吟咏旧作词篇相结合,无疑是一种高效的沟通艺术;其“教化”之功效,又是一般性的宏篇演讲所望尘莫及的。

  在外交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古典诗文名句,实践“诗教”理念,大大增强了交流沟通的效果。

  《讲话》中的一段话语很值得我们思考:“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这些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文艺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因为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

  中韩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以诗言志”、以诗喻意案例,即是新时代“诗教”实践的典范。2013年6月28日,朴槿惠以韩国总统身份访问中国,习近平总书记以唐诗名篇书法相赠,即是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象征韩中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韩国媒体一片好评,韩国总统府青瓦台表示,中方通过《登鹳雀楼》的诗句,表现了过去20年韩中关系的发展,仿佛“白日”垂直运行的轨道和横穿旷野的江河一般,壮观而充满活力;今后希望两国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境将韩中关系推上新的台阶。这番解读独具只眼,很有古风诗教神韵。

  随后,朴槿惠总统到清华大学演讲,国学院长陈来先生代表校方,又以唐诗名篇书法相赠,这是被朴槿惠称之为人生指路明灯的冯友兰先生亲笔手书,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情连古今,情谊厚两国,宾主尽欢颜。中韩两国文化背景相通,这种“诗教”交流方式,凸显出非同一般的外交智慧。

品赏那些中华国学宝库中的经典名篇佳作,何谓中国精神?何谓中国文艺之魂?何谓“高峰”?应该不难有所开悟。

  作者: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梅敬忠

1 2 3 共3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