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国学大师刘文典的抗日情怀
艾兴君
//www.auribault.com 2016-01-2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更多

刘文典

  国学大师刘文典,以巨著《淮南子鸿烈集》和《庄子补正》十卷震动文坛,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史专家之一。他不仅成就斐然,在民族大义面前,也从来不丢做人的气节。

  “我以发夷声为耻”

  1929年,刘文典离开安徽大学回到北大任教,后来被清华挖走,但他仍兼任北大教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北平(今北京)爱国青年因为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卧轨请愿。刘文典积极支持当时正在辅仁大学读书的长子刘成章参加请愿活动,但刘成章因体质羸弱,卧轨时受了风寒,请愿归来后不幸患病亡故。

  长子去世后,刘文典十分悲痛,更增加了他对日本人的痛恨。每次上课,他都要先讲一段“国势的阽危”,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叮嘱学生赶快研究日本。为让国人更多了解敌人,他翻译日文书,常常工作到半夜3点,第二天上课,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学生知道实情后,“眼泪真要夺眶而出了”。

  1931年,刘文典大骂蒋介石后,一向反对蒋介石的粤系军阀陈济棠曾多次函请刘文典赴广东共谋大业,并汇来重金相请。刘文典婉言拒绝,将巨款退回,叹道:“正当日寇侵华,山河破碎,国难深重之时,理应团结抗日,怎能置大敌当前而不顾,搞什么军阀混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卢沟桥事变后,刘文典未能及时离开北平,日军得知他曾留学日本多年,精通日语,多次利诱,劝他继续到北大任教。日本人还通过周作人来劝他合作,他断然予以拒绝,并反过来劝周作人:“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可惜那被兄长鲁迅称为“昏”的周作人,愣是不省悟,还是要做他的汉奸文人。

  见劝说无效,日本人便采取强硬手段,两次派宪兵抄了刘文典的家,将于右任、胡适、陈独秀、邵力子等人写给他的信函都抢走了。刘文典与夫人张秋华安坐在椅子上,“身穿袈裟,昂首抽烟,怒目而视,以示抗议”。日本人问他话,刘文典不置一词,翻译官责问他为什么对太君的问话一言不答,他怒道:“我以发夷声为耻!”

1 2 共2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