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们学习阳明文化,应当学习其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身处逆境的自我调节、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九死未悔的家国情怀、知行合一的良知精神。
学习阳明文化和学习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一样,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对阳明文化的学习和宣讲,笔者认为学习阳明文化,应当主要学习以下几个方面:
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
王阳明家族数代淡泊名利,博学多闻。王阳明秉承家学,从小博览群书,并对读书的目的有自己的见解。他11岁在京师读书时,问老师读书为什么,老师说,为考取功名。王阳明则说读书是为了学圣贤,而非考功名。但处于科举时代,王阳明也参加了科举考试。而且考了三次才中进士。在第一次会试没考中,同考的人为落第而感到羞耻时,王阳明反而安慰他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王阳明被贬龙场后,胸怀坦荡,潜心读书,自己开荒种地,不为自己的被贬而沮丧后悔。还写了“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的诗句表明自己的心态,虽然被贬了,但自己得到了自由,感觉很轻松,很淡定。在平乱有功,被朝廷封为“新建伯”后,还一再推辞不受,朝廷准其子孙世袭,王阳明还上疏拒绝。而朝廷封赏给他的银两,他也分给了手下将士。
身处逆境的自我调节
王阳明从六品京官贬为从九品驿丞,到达龙场时,龙场驿已经破败不堪,无法居住,他居住在山洞,后又在洞边的小山上搭一间矮小的茅屋栖身。从他的《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中看出,草屋很矮小、简陋,附近还有野鹿、野猪等动物往来游走。可他还写了“古洞闲来日日游,山中宰相胜封侯”的诗句,表明自己并不在乎这恶劣的条件,还怡然自得。没有粮食吃,就自己种地,他砍柴挑水,生病后自己按照书上的方子熬中药,还为能自食其力感到欣慰,在诗中写到“地无医药凭书卷,身处蛮夷亦故山”,表明自己的坦然,和把龙场当作故乡的情感。窘迫中,水西土司安贵荣派人送来米、肉,叫人帮他砍柴挑水,王阳明推辞不受。
他在逆境中,能安贫乐道,自我调节,自我净化,不骄不躁,坦然面对自己仕途沉浮的胸襟;正确面对进退流转,安心耕作,潜心悟道的心态,正是今天人们应当学习的。
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
王阳明到达龙场后,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但很快他就和大家融为一体,向村民学习种地,还请苗民帮助他种,他请大家吃饭喝酒。席间,他念诗给大家听,苗民听不懂,他又给大家唱他们家乡的小调,氛围十分融洽。路过龙场的小吏目与儿子和仆人病死在蜈蚣坡上,王阳明前往把他们掩埋,并以鸡、饭祭奠他们。在水西阿贾叛乱,以及安贵荣准备撤驿的时候,王阳明以书信劝安贵荣,使得安贵荣及时、正确、和平地处理了这些事,让水西各少数民族和谐相处。王阳明兴办书院讲学,他对学生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条,倡导的就是一种和谐理念。我们干什么事都需要先立志,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这也是信心、决心和规划的问题。
九死未悔的家国情怀
九死未悔,出自屈原《离骚》,意思是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论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王阳明立志学圣贤,少时就心忧天下,经常学习一些排兵布阵的知识,并组织手下民工进行演练,还上疏朝廷,提出自己对边防的建议。到龙场后王阳明一刻也没有放下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没有放下对国家的忧思。在《龙岗漫兴》中写道:“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的诗句。
他在龙场期间,常常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想到只有保重身体才能回到家乡,如果自己客死他乡,不但会给亲人带来痛苦,也是对父母不孝,于是坚强生活。当看到有人从京城而来,又急切想去打听京城的消息,充分体现自己的“孝”。后来带兵平乱,他认为要解决叛乱问题,必须改变百姓生活状态,于是采取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严明纪律让百姓相信官兵,订立乡规民约实行乡村自治等措施来教化百姓。年近暮年,当朝廷下旨,要他带兵到广西平乱时,他毫不推辞,毅然带病出征,最终病逝在归途中,死前还坦然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这种光明磊落,九死未悔的家国情怀,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知行合一的良知精神
王阳明因本着良知说真话、说实话得罪皇帝和太监刘瑾而被贬。但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后悔,认为自己没错。到龙场后,自己悟道讲学,读书耕地,生活很坦然,同时也注重和少数民族百姓的相处,并带领大家修桥修路,教化群众,为百姓办事。宁王起兵叛乱,他一边上疏朝廷,一边谋划平乱。当时他手上无兵,完全可以等到朝廷的兵马到来。但他深知“兵贵神速”的道理,于是结集附近几个县的兵力三万多人,与宁王十万精兵作战,最终活捉了宁王。此时皇帝亲率大军前来平乱,得知宁王已被擒获,佞臣献言,叫王阳明把宁王放了,让皇帝带兵再活捉一回,王阳明认为那样劳民伤财,还要无端造成杀戮,实不可取,于是拒绝。这些事例都说明王阳明是知行合一的,是致良知的,是敢于担当的。而我们现在讲知行合一,知什么呢,从朱熹的理学角度讲,是不是该深入学习理论、学习专业知识,知责任、知规矩、知方法、知荣辱;从王阳明的心学角度讲,是不是做什么事要讲良心、讲天理。行什么呢,就是“致良知”,就是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事。我们学习王阳明,不正是该学习他这种知行合一的良知精神吗!(作者系修文县文联主席)
黄宗羲学术成就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价值再认识 | 2010-10-12 |
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 2010-10-12 |
我们为何要有所敬畏? | 2010-10-12 |
晚明文化与昆曲盛世 | 2010-10-12 |
阳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 2010-10-12 |
王阳明的亲民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 2010-10-12 |
领略文化时命 | 2010-10-12 |
呼唤“良知”回归 | 2010-10-12 |
把孔学堂建设成为贯彻“两创”方针的重要阵地 | 2010-10-12 |
“红船精神”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 2010-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