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故事虽已久远,但是不难发现,它传承的品质与当前提倡的“讲友善、守诚信、崇文明、尚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这是一种时间上的“穿越”,是在努力让美德与道义传承。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除夕夜,央视精心烹制的一年一度“春晚大餐”中,《六尺巷》这道“大菜”颇受好评。这首由宿松籍诗人贺东久作词、桐城籍青年歌手张正扬作曲、芜湖籍演员赵薇演唱的歌曲,经由电视、网络传播,迅速形成了一股“六尺巷热”。
在刚刚结束的农历春节,这条位于安徽桐城的小巷子一改往日的宁静,迎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还有新鲜出炉的统计数据显示,歌曲《六尺巷》成为2016央视春晚观众最喜爱的节目之一。
歌曲虽短,情深意长。伴随着“六尺巷热”,关于六尺巷背后的历史故事也开始广泛流传——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争执,家人飞书张英求助。张英阅过来信后,只是淡然一笑,一挥而就一首打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过信后,领悟了诗中大度礼让的道理,便将垣墙拆让三尺。两家各让三尺,也便有了这条“六尺巷”。
家学渊源,善益子孙。张英寥寥数字的打油诗,和贺东久寓意深远的歌词,阐释的都是大度做人、克己处世的道理。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礼让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是“德行礼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否得到传承的验证。
但是,六尺巷的“大热”之下依然需要一些冷思考。反观当前,人与人之间依然充斥着浮躁、缺失信任。当邻里纠纷、家族矛盾、校园斗殴等不和谐事件一次次成为热点新闻,当人际间的冷漠自私流于平常,我们发现,六尺巷之“热”不能只是“热”在追星式的跟风,不能只是“热”在表面、“热”于一时。
故事虽已久远,但是不难发现,它传承的品质与当前提倡的“讲友善、守诚信、崇文明、尚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无论是青年歌手张正扬将历史故事巧妙地改编成现代歌曲,还是清代六尺巷登上春晚大舞台,这是一种时间上的“穿越”,是在努力让美德与道义传承。而短短百米的六尺巷,更是竖起“礼让”牌坊,也在物尽其用地传递着其历史内涵。
居住在六尺巷的83岁居民蒋芸娴,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便说:“你们来看,不是看风景,要体验这种精神和传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好作风。”
那么,如何才能让六尺巷“热”得恰到好处,“热”得深入人心?从“六尺巷热”之热,到“家风家训家规”之热,再到“邻居节”之热……
其实,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推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范例不在少数。这些“热点”与“热度”的用心制造,初衷是为了让核心价值历久弥新,源远流长。我们希望它们在推行之初便能走出深闺、走下高阁;让这些精神之内核走入人心,引发共鸣;让这些美德之精髓与现代化的生活节奏相契合,与当代人同呼吸共命运。唯有这样,这些自上而下的倡议才不会流于形式,才会真正根植于人心,从而内化成强大的道德力量,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原生力量;如今游人如织的六尺巷才不会只是一个历史故事和人文景点,才会演变为全国阡陌纵横的条条文明小巷和星罗棋布的座座文明之城。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 | 2010-03-02 |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 | 2010-03-02 |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 | 2010-03-02 |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 | 2010-03-02 |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 | 2010-03-02 |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 | 2010-03-02 |
做好西安城墙保护传承文章 让丝绸之路新起... | 2010-03-02 |
官员知退让是一种善治 | 2010-03-02 |
“让一让,六尺巷” | 2010-03-02 |
好家风应成为从政“基因” | 2010-0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