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戴嵩是唐朝有名的画家。一天,他画了几幅《斗牛图》到集市去卖,很快就卖完了,只剩下一幅样品。这时,有几个牧童牵着水牛打这经过。其中一个牧童在这幅《斗牛图》前站着看了一会,摇摇头说:“这画跟真的水牛顶架不一样。”
戴嵩连忙问道:“你说哪儿不一样呢?”牧童说:“公水牛顶架时,尾巴夹在腚沟里。可您这画上的两头水牛顶架,尾巴都翘起来了。”看到戴嵩半信半疑的样子,牧童说:“不信我让公牛顶顶架给您看。”说着就把两头公水牛牵到一块,只见它们很快就顶斗起来,尾巴果然都夹在腚沟里。从此,戴嵩画的《斗牛图》里,牛尾巴就不再翘起了。
宋代的时候,戴嵩的《斗牛图》还有几幅流传,但大都是牛尾巴翘起来的。到了清代,只有一幅保存在皇宫,牛尾巴是不翘的。乾隆皇帝曾在这幅《斗牛图》的上方题了一首诗:角尖项强力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意思是说,戴嵩画的《斗牛图》中,牛角尖利,脖子刚强,两牛竭力相持,牛脚踏地发出轰轰的响声,脚步站位各出奇招; 牛的两股之间微露出下垂的尾巴,想必是经过牧童指点后改进的作品。
乾隆四十六年冬季的一天,70岁高龄的皇帝来到北京顺义观看斗牛大赛。他发现,这些黄牛在相斗的多数时候尾巴是夹在腚沟里的,但少数时候尾巴也会翘起来。回到宫里,乾隆在戴嵩的《斗牛图》上又题了一首诗:牧童游戏何处去?独放双牛斗角叉。画跋曾经关画录,录诚差跋更为差。
乾隆的第一首诗,接受了北宋苏轼写的戴嵩《斗牛图》跋语之观点。而当他这次看过顺义斗牛大赛后,才发现苏轼的跋语也有问题。
苏轼写的跋语,一定程度上受到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的启发。《唐朝名画录·妙品下》说戴嵩画牛,能够“穷其野性筋骨之妙,故居妙品”。而苏轼在《书戴嵩画牛》一文中说,四川杜处士把一幅戴嵩画的牛拿出来晾晒,有个牧童看见这幅画拍手笑道:“牛相斗时力量全在牛角上,尾巴夹在两股中间,而你这幅画上面的牛却摇着尾巴相斗,错了!”苏轼讲了这个故事之后议论道——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翻译过来就是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
乾隆的第一首诗主要还是针对戴嵩的画而题,默认了“股间微露尾垂垂”的事实,也附和了苏轼知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当他看过斗牛后,才发现苏轼也错了。苏轼不仅没有亲自看过斗牛,而且也是通过文字故事的记载来抒发议论。最搞笑的是,苏轼赞赏实践出真知,自己却恰恰靠二手材料发表观点。所以,乾隆题的这第二首诗,对戴嵩《斗牛图》重新进行了评价。
其实,乾隆第二首诗写得还是比较深刻的。他没有正面说戴嵩图中牛尾巴下垂不是事实,而是直接怀疑并讽刺“戴嵩寻问牧童”故事的来源并不可靠。“牧童游戏何处去”,实际上隐约指出了间接知识的失真。这种手法捎带着也把苏轼批评了一下。
不过,乾隆第二首诗的观点也是褊狭的。首先,戴嵩画的牛是水牛而不是黄牛,即便黄牛有时候尾巴翘得很高,也不能用黄牛来否定水牛。其次,牛相斗多是在得胜或有信心得胜时才翘尾巴,而戴嵩画的是酣斗时的水牛,尾巴当然不能翘起来。牛得胜时翘尾巴,是骄傲的表现,因此人们常用“翘尾巴”来比喻人骄傲或自鸣得意。
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 2014-02-27 |
“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 | 2014-02-27 |
战斗精神来自战场 | 2014-02-27 |
略说体系中的个体观念 | 2014-02-27 |
深觉解 立四端 | 2014-02-27 |
浅论提升文学境界 | 2014-02-27 |
创新驱动:寻求后发地区的比较优势 | 2014-02-27 |
践行“严”与“实” 做忠诚干净担当的组工... | 2014-02-27 |
拨开茶史上的迷雾 | 2014-02-27 |
共塑新动力 共享新愿景 | 2014-0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