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何以坚定文化自信
陈立旭
//www.auribault.com 2016-07-26 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使中华文明同其他人类优秀文明一同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不仅要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而且要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不仅再一次把坚持文化自信与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而且用“三个更”形容文化自信,充分表明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更加有定力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这一系列有关文化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刻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以及如何坚持文化自信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是激发全社会勃勃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的自信,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积淀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不仅体现于人的一切活动、一切方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且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才能更加理性、更加自觉、更加从容和更加有定力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植根于5000多年文明发展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当中。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在坚守的同时,又不断与时俱进,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价值以及共同理想。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精神追求,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独特优势。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艰难困苦,但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强大精神支撑。每到重大历史关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救亡图存之先声,为人民、为祖国鼓与呼,犹如一股涌流不绝的甘泉,滋养着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启迪着中华儿女立身做人的伟大情操,历史地铸就着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并始终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当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类的希望在东方,而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作为中国人,我们更有理由也必须树立并坚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源于在党带领下的全国人民之伟大斗争中所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加快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这一系列举措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文化自信关键是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关键是要着眼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倡导和发展先进文化。既向内看,深入关注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不忘本来,就是要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些论述都深刻地表明,中华文明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同时加大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的正面宣传力度。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的时代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激发全社会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是要立足于现实国情,结合新的实践,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广泛吸收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创造活力。坚定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唯我独尊、闭上眼睛不看世界,而是要在坚守自身优秀文化的同时,正确对待他人的文化。从汉代的张骞通西域到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对外来文化具有开放的态度。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创造性地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了中华民族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的输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和彼此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有世界的眼光,以宽广的胸怀全面了解别国人民的文化建设成就和经验,广泛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取其之长,补己之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始终立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使中华文明同其他人类优秀文明一同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不仅要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而且要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要进一步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努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积极运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参与各种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还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作者为浙江省委党校教育长、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