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仕宦家族是区域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地方仕族的继承和变迁,有助于理解区域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流变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区域文化。皖江地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原因之一是该区域仕族大姓林立,自东汉至清末,有将近20个仕族在当地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本文作一粗线条的梳理。
东汉晋庐江郡仕族
皖江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集中在潜山、宿松两邑。其中,以周瑜为代表人物的庐江郡周氏、以陈武为代表的宿松陈氏、以杜夷为代表的潜山杜氏,是当时庐江郡大姓家族的杰出代表。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出现以文武双全的周瑜和偏将军陈武。晋代进入短暂的和平时期,出现学宫领袖国子监祭酒杜夷和文学家杜崧兄弟。
东汉庐江舒人周氏。山阳太守周荣、尚书郎周兴(周荣子)、大司空周景(周兴子)、甘陵相周崇(周景长子)、大司农(太尉)周忠(周景中子)、洛阳令周晖(周忠子)、南郡太守及偏将军周瑜、骑都尉周循(周瑜长子)、兴业都尉周胤(周瑜次子)、太尉兼尚书皇甫嵩(周忠后代)。其中以周瑜最出名,康熙《宿松县志》载有周瑜庙、周瑜墓,康熙《潜山县志》载周瑜妻小乔故居遗址。此外,南北朝时后唐西平王周本、庐州刺使周邺(周本长子)、舒州刺史周弘祚(周本次子),为周瑜后人,世居宿松。
庐江松滋(宿松)陈氏。偏将军陈武、都乡侯陈表(陈武庶子)、都亭侯陈修(陈武子)、别部司马陈敖(陈表子)、司马陈延(陈修子)、将军并封侯陈永(陈延弟)等。其中陈武最出名,他因为在合肥与张辽大战中救孙权而死,孙权以其爱妾殉葬,免陈武村庄200户人家的赋税,陈武2子1孙被封侯,载入《三国志》,为宿松空前绝后。
晋代庐江灊(潜山)人杜氏。大鸿胪杜夷、苍梧太守杜晏 (杜夷子)、《任子春秋》作者杜崧(杜夷兄)、高平相杜援(杜夷弟)、右卫将军杜潜(杜援子)等等。国子监祭酒杜夷生前著 《幽求子》20篇行于世,去世后,明帝赠大鸿胪(掌管民族事务的九卿之一)。
魏晋南北朝潜山何氏仕族
潜山何氏仕族,是一个发萌于三国魏、抽枝于晋、繁荣于南北朝的一个绵延10代、载入史册不少于60人的高门旺族。其中,皇后2人,王后1人,驸马5人,宰相5人,九卿10余人,将军4人,教育家数人。可大致分为五类:
一类为藩戚。其中,皇后2人:何瑀女儿何令婉皇后、何准女儿穆章何皇后;王后1人:何戡女儿何婧英为郁林王后;驸马5人:何颙之娶太祖女儿临海惠公主、何戢娶世祖长女山阴公主、何瑀娶高祖女儿豫章康长公主、何迈娶宋文帝女儿新蔡公主、何敬容娶齐武帝女儿长城公主。这些皇亲国戚,有的本身担任了大官,如何敬容拜齐驸马都尉、尚书令,掌握文武大权。他们是连接潜山何氏与皇权的桥梁,是潜山何氏长久发达的根源和保障。
二类为仕宦。潜山何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得了国家的许多要职,其中司空(宰相)2人(何尚之、何充)、太常卿1人(何佟之)、司徒司马1人(何衍)、尚书7人(何澄、何叔度、何翌之、何偃、何昌寓、何裔、何恢)、御史2人(何僧达、何炯)、大司农1人(何融)、长史2人(何戢为相国左长史、何诞为司徒右长史)、长侍{侍中、常侍}6人(何祢之、何楷、何悠之、何颙之、何点、何邵之)、太守13人(何桢、何叔度、何亮、何睿、何惔、何元度、何子先、何愉之、何悠之、何铄、何求、何胤、何迈)、内史2人(何阜、何亮)、刺史两人(何恽、何恢)、太中大夫1人(何尊)、县令5人(何炯、何琦、何子平、何之元)、县侯2人(何迈、何曼倩)。上述官职偶有兼职,有的可以世袭,如何迈、何曼倩父子都是建宁县侯;何尚之、何偃父子都任吏部尚书。
三类为军事首脑。潜山何氏在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担任许多文官要职,约10人担任军事要职,其中,将军4人(何瑀、何龛、何勖、何迈)、太尉参军1人(何准)、骠骑谘议参军3人(何放、何松、何友)、驸马都尉1人 (何敬容)。他们在军事上的地位,反映了潜山何氏得到了朝廷的信任,将潜山何氏作为保卫皇权的可以信赖的力量。
四类为儒家和玄学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潜山何氏中,有的担任了王师 (何澄)、太保(何阜)、国子博士(何宪)。许多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留下了著作。如宋宰相何尚之创立南学,著《退居赋》,受到太祖、孝武帝的侍重。何佟之著《礼义》等文百余篇;何之元著《梁典》30卷;何琦著《三国评论》百许篇行于世;何偃注《庄子·消摇篇》;何胤在东山讲学,注《百法论》、《十二门论》各1卷,注《周易》10卷、《毛诗总集》6卷、《毛诗隐义》10卷、《礼记隐义》20卷、《礼答问》55卷等。
五类为隐逸。潜山何氏中一些人,受玄学、佛学和当时风气影响,逍遥于世,有官不做。如何准拒绝做散骑郎、王琦拒绝做参军、何偃拒绝做太子洗马、何求不就齐太中大夫、何点不就侍中、何胤辞建安太守、何撰不就主薄、何遁为退让士,等等。此外,何尚之建塔寺,何敬容晚年舍宅东为伽蓝(寺院),均载入史书。
宋明清安庆仕族
北宋至清代,安庆仕族以文宦为主,体现了皖江文化重视儒家文化的特点。宋明清时期安庆仕宦大家集中在桐城,除了明清时期的桐城张氏、石矶何氏、横埠左氏、桂林方氏、麻溪姚氏、钱桥吴氏、藕山阮氏等桐城仕宦家族外,各邑尚有仕族。
北宋舒州怀宁(潜山凤凰山麓)王氏。右补阙王永、光禄卿王罕(王永孙)、礼部侍郎王琪(王罕子)、金紫光禄大夫与岐国公王珪(王罕侄)等。王珪为宰相,与司马光同朝共事;王琪曾在家乡做父母官(通判舒州),岁饥,奏发廪救民,未报,先振以公租。事载《宋史》。
北宋舒州李氏。赤令李通直(李公麟父)、御史检法李公麟、进士李公权(李公麟弟)、进士李公寅(李公麟弟)。李公麟与其弟李公寅、李公权同年登第,史称“龙眠三李”。李公麟晚年隐居在龙眠山庄,位于桐城县城7.5公里的西龙眠山李家畈,今属龙眠乡双溪村。
明代宿松金氏。兵部右侍郎金忠士、指挥同知金星耀(金忠士长子)。金忠士先世居休宁,父亲金坤,肄业宿松,著籍入县学。金忠士13岁自休宁随父来宿松,此次以宿松为籍。金忠士著《旭山集》、历任奏议、《西征记》,参订《孔庙礼乐考》等。
清代太湖赵氏。编修赵文楷、编修赵畇(赵文楷子)、庶吉士赵继元(赵畇子)、编修赵曾重(赵继元子)。赵文楷一家四代翰林,赵文楷五世孙中出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赵曾重侄)。
怀宁五横邓氏。书法家邓石如、邓传密 (邓石如子)、教育家邓艺荪 (邓传密孙)、美学家邓以蛰(邓艺荪子)、两弹元勋邓稼先(邓以蛰子)等等。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地方仕族在一定意义上是区域历史文化的载体,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活动构成了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并且显示出一种以家族为载体的文化群落传承现象,对地域文化的塑造和流变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做到“五个突出” | 2016-01-26 |
略谈安徽地域文化的流变和形成 | 2016-01-26 |
找准长江经济带建设着力点 | 2016-01-26 |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安徽调转促 | 2016-01-26 |
提振精神,践行发展新理念 | 2016-01-26 |
把安徽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撑 | 2016-01-26 |
繁荣发展安徽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方向 | 2016-01-26 |
皖江历史文化的三个高峰 | 2016-01-26 |
皖江历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 | 2016-01-26 |
繁荣与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 2016-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