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3月2日,在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为奴12年》荣膺最佳影片奖,引发世界对种族平等的关注。在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国情咨文中,奥巴马提出,“米歇尔和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国家给予的同等机会”,而不同种族教育平等正是美国梦重要期待之一。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从肯尼迪到奥巴马,非裔美国人的美国教育梦一直在路上——
■俞可
他在世时签署第10925号行政令,首次提出平权政策,并于1963年因阿拉巴马州州长阻止两位黑人学生入学州立大学而对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呼唤民权法案。因他的突然离世,国会党派纷争暂时偃旗息鼓,《民权法案》与平权政策以及《选举权法案》得以相继出台。他,就是美国已故半个多世纪的总统肯尼迪。肯尼迪平权理念在教育上体现为,凡是受公共财政资助的教育机构均有责任在招生中充分顾及种族平等,或配额或加分。平权政策不仅寻求权利和理论的平等,而且力争事实和结果的平等。
种族隔离不再,教育平等未臻
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种族平权的政府作为乏善可陈。据全美教育进步测试,5岁非裔美国人的智力落后白人幼儿一年,等到高中毕业时,学业程度差距则为4年。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最新研究报告发现,1969年,76.6%的非裔孩子入读少数族裔学生半数以上的种族隔离学校,到2010年,这个比率仍高达74.1%;在资源配置上,少数族裔学生每增加10%,生均经费便减少75美元;在财政投入上,白人与少数族裔学生占比9成以上的学校每学年相差44.3万美元。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托马斯·埃斯彭沙德在《不再隔离,未臻平等:精英大学的录取与校园生活中的种族与阶级问题》一文中指出,美国精英大学毕业生成绩垫底的占20%,一半为非裔,1/3为拉美裔,这些弱势群体大都受益于平权政策而入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教授理查德·桑德尔把此现象冠名为“错配”,由此导致校园种族壁垒依然,少数族裔学生常因受惠而自卑,在白人的敌视下迫切希望逃离。
强化政策倾斜,完成未尽事业
这份报告证实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学者格洛丽亚·兰德森和威廉·塔特1995年提出的观点,即“白”是一种资产,由学校教育来维护并再生产,而“资产”与“种族”二者结合极易导致教育成就与机会分配被染上种族色彩。非裔学生遭遇的教育不平等实为非裔美国人社会经济弱势代际再生产之延伸。美国布兰代斯大学资产和社会政策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一份题为《种族间日益扩大的财富鸿沟之根源》的报告显示,白人和非裔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25年来扩大近两倍,从1984年的85070美元至2009年的236500美元。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2013年公布的数据,非裔美国人的贫困率高达27.6%,较1969年的30.2%呈现微弱改善,却仍为美国白人贫困率的3倍。
当今,美国政府在教育上持续加大对少数族裔的政策倾斜。2012年,奥巴马宣布实施“白宫美国非裔教育卓越计划”,通过扩大非裔学生教育机会,以确保美国到2020年拥有世界最高比例的大学毕业生,由此恢复美国的全球教育领先地位。该计划是对奥巴马于2010年发起的旨在推进卓越、创新和可持续性的“传统非裔大学倡议”的补充和强调。与此同时,美国教育部向19个州的非裔大学提供2.279亿美元资助。
淡化种族保护,强化文化多元
作为美国史上首位非裔总统,奥巴马本人无疑是肯尼迪政治遗产的受益者,因此他坦言,肯尼迪在美国历史上承前启后,以满怀理想来重塑美国。承前启后,是因为1963年为美国民权运动汹涌澎湃之时代,而所谓的理想则是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的完美诠释。就在肯尼迪遇刺当年的8月28日,在美国非裔民权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为就业与和平出征华盛顿”25万人集会上,金发表这篇伟大演说。这段堪当美国非裔解放宣言的演说被镌刻在林肯纪念堂门前台阶上,让一代代人在诵读中成长,包括奥巴马,在其自传《父亲的梦想》中有详述。奥巴马不仅把今年的就职典礼推迟一天至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且就职宣誓所选择的便是金早年使用的那册《圣经》。
至于奥巴马当年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学子是否受益于平权政策,他本人始终三缄其口。之所以讳莫如深,一方面因为金的梦想尚未成真,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最近推出题为《未尽之征途》的系列研究报告予以反思;另一方面因为奥巴马力图证明,他是全体国民之首,而非非裔族群之长。正如前总统卡特在最近肯尼迪纪念庆典上所说,由金领导的非裔民权运动解放的不仅仅是美国非裔,而是所有人。就此,由肯尼迪与金这两位不同肤色相同信念的先贤打造的那份遗产得以在修正中传承,即逐渐淡化种族保护,全力强化种族融合以臻文化多元,从而打造林肯150年前在葛底斯堡演说中所倡导的“民有、民治、民享”。当然,教育堪为利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施蒂格利茨在其《平等的机会,美国的神话》一文中疾呼,歧视只是一个问题,机会不平等才是根本,而首要原因在于教育。再造美国神话仍需回归美国建国之父杰弗逊的理念,即大学乃社会之凝固剂。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