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来,无人机民用的消息接连不断:先是索契冬奥会主办方用无人机近距离捕捉拍摄运动员,在不影响运动员正常发挥的前提下将比赛细节最大化地展现给观众;之后是美国社交网站“脸谱”宣布计划用无人机和卫星在偏远地区构建互联网……由于无人机具有非同一般的卓越性能,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考虑采用无人机来提升发展空间。
无人机的存在大约有近100年的历史。早在1917年,遥控无人飞机就已研制成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无人机的性能不断得以完善:体积越来越小、灵活性也越来越高。根据公开资料,目前最小的无人机体积堪比一只蜂鸟。最重要的是,无人机不受人员操控之累,能超越飞行员的生理极限,在空中不间断飞行数日。据悉,一些正处于设计阶段的太阳能无人机,能在空中“不吃不喝”停留数月到一年之久。
与一般飞机动辄百米的跑道要求相比,无人机无需太好的起降条件,无论是人迹罕至的高山旷野,还是楼宇林立的城市街道,都可实施起降。特别是往来穿梭与定点侦察,都是中小型无人机的拿手好戏。一旦发生各种灾害,无人机能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中心,将第一手信息准确发回控制中心;高压线路与石油管线的巡查是一项艰苦又乏味的工作,而无人机可以充当巡线工人,一丝不苟地沿着线路来回飞行,实时记录各种信息。
不过,无人机要从“战场”走向“市场”,尚需跨越一系列障碍。
首先面临的是制导技术难题。无人机眼下主要依靠民用GPS系统进行导航定位,定位精度不高,抗干扰能力也比较差。一般而言,民用GPS定位的精度在10米量级,碰上多云、下雨或雾霾等天气,GPS信号极易受到干扰。如何摆脱对GPS的依赖,是近年来无人机导航领域研究最为火热的问题之一。此外,如遇极端天气或突发事件等复杂情况,要想无人机适时、准确地做出反应,还需进一步完善和突破其智能控制程序。
其次面临的是成本问题。从尺寸上看,有的无人机与孩子手中的航模大小相近,但两者的技术含量有天壤之别。无人机中含有大量传感设备,设计阶段需编写复杂的控制算法,所耗人力物力巨大,使用成本非常高。短时间看,无人机的使用成本难以控制在普通民众可接受的范围,让无人机运送快递等服务,暂时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此外,无人机的使用还涉及安全问题。目前全球尚无任何法律规范无人机的使用,使用合法性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禁止无人机民用的重要因素。作为通用航空最为普及的美国,一部分州已经通过法律禁止无人机飞行,以防有人通过无人机侵犯他人隐私或实施其他有碍安全的行动。
目前,无人机民用尚需超越很多障碍,需要从技术、法律层面不断加以突破,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民用无人机会像机器人一样,在各种人类无法到达的领域大展宏图,为生活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