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月球形成的N个猜想
刘成//www.auribault.com2014-07-09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新闻背景

  《科学》杂志日前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说,40多年前“阿波罗”飞船从月球带回的岩石进一步支持了这样的假说:月球是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与地球相撞后形成的。

  那么,对于月球的形成,科学家们都提出过什么样的猜想?新证据又是如何支持大碰撞假说的呢?

  分裂假说 地球转得太快把月亮抛出去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媚的月亮给古往今来的人们带来了无数美好的遐想。然而,真正认真思考月球来历这一问题,大约要到19世纪的末期了。

  应该说,月亮确实是个不同寻常的东西。它的直径超过地球直径的1/4,在我们的太阳系中,没有其他行星像地球这样,拥有一颗如此巨大的卫星。

  1879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达尔文——即著名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儿子——提出了一种观点。他说,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时,自转得非常快,地球的自转周期和由太阳引起的潮汐周期引起共振,部分物质变形被抛离地球形成了月球,地球上广阔的太平洋就是遗留的痕迹。达尔文说,月球形成的时候离地球非常近,它的存在使地球的自转逐渐变慢,自己也一点点地远离地球并最终到达了今天所在的位置。

  然而,在20世纪早期,科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问题。他们指出,假如月亮真是被地球甩出去的,那么当时的地球必须自转得更快。但传统的研究则显示,当时地球自转一周是4个小时,而达尔文的理论若要成立,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就必须超过地球的引力,并且要足以将地球撕开。这样,地球必须大约每两小时自转一周才可以。

  达尔文的理论就这样被搁置了。

  共增生假说 地球和月亮是一起长大的双生子

  关于月球起源的问题,此后再没有被人认真地谈起。直到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开启前后,这个问题才又被科学家们讨论起来。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许英奎博士介绍说,施密特在1959年首先提出共增生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很盛行。这个理论认为,月球和地球由太阳系星子(小行星)碰撞汇聚形成。在太阳系演化的初期,许多小行星在以太阳为中心的轨道运动,它们彼此碰撞增生形成太阳系内的各大行星。当以太阳为中心运转的小行星群经过正在增生的原始地球时,它们的一部分会被原始地球吸引捕获,另外一部分由于速度较大、仅转变为以地球为中心的环绕轨道而不被地球捕获,从而形成了围绕地球的原始月球星子群。月球星子群在很短时间内就会结合成一个或多个原始月球胚胎,这些原始月球胚胎最终结合成月球。由于形成地球和月球的太阳星子群离太阳的距离相近,所以两者的氧同位素组成相同。

  然而,共增生假说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解释地月系统的角动量,因而后来逐渐被放弃。

  捕获假说 月亮是地球半途收留的“养子”

  许英奎介绍,捕获理论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这个理论认为,月球本来处于太阳系的其他位置,围绕太阳旋转,后来因为轨道接近地球,被地球强大的引力吸引,转变为地球的卫星。

  月球被地球捕获并成为地球卫星的几率非常低,距离太近可能就会撞上,过远又可能捕捉不到。而且阿波罗登月以后,采集回来了月球的岩石等样本,发现月球相对缺乏铁镍等成分,而小行星或其他太阳系中星体一般铁镍成分较多;另外,这一理论也难以解释地球和月球有几乎相同的氧同位素比值,所以这个理论也就很少再被探讨下去。

  大碰撞假说 “忒伊亚”撞地球撞出了月亮

  1975年,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大碰撞”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45亿年前,原始的太阳系里存在过一颗名为“忒伊亚”的行星,它的大小和火星差不多。“忒伊亚”偶然地脱离了原来的轨道而和地球发生了碰撞,两者都被撞出了碎块,地球和该天体的地幔有一部分被抛掷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这些物质逐渐汇集形成月球。

  开始的时候,大碰撞理论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然而,当科学家们弄清楚了早期太阳系的情形后,他们对大碰撞理论的态度改变了。在太阳系的早期,行星的形成的确依赖于大量的碰撞。以几大行星目前的自转状态来说,显示出太阳系形成早期剧烈的大碰撞事件的后果,如金星的公转是相反的,火星和地球被撞“斜”了,才有了季节的变化,而天王星被完全撞倒了,是“躺”着转的。

  大碰撞理论更好地解释了地月系统角动量、地球月球质量等天体力学的制约条件,科学家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设定特定的撞击速度、角度等,模拟出月球的产生。因此,大碰撞理论可以说是目前月球产生的主流理论。

  核爆炸假说 早期地球的核反应炸出了月球

  然而,如果月球果真产生于一次大碰撞,那么,月球上的物质不会完全来自于地球,还会有相当一部分(很可能是大部分)来自于碰撞地球的“忒伊亚”,我们应该总能找到一些与地球上的物质不尽相同的东西,如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含量不相同。

  然而,当科学家们对阿波罗宇航员带回的月球岩石进行了详细分析后,却发现月球岩石中的氧、铬、钾、硅的同位素和地球是相同的。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想到,月球也许曾经完全是地球的一部分。于是,古老的“分裂假说”再次以种种形式复活。

  有荷兰科学家甚至提出了“核爆炸假说”,认为45亿年前,地球固体的地壳尚未形成,在它的深处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堆处在超临界状态,最终它爆炸了,那次爆炸撕开了新生的地球,将一部分物质推向了太空。他们的依据是,1972年,在西非的加蓬奥克洛地区开采铀矿时,人们发现那里的铀同位素铀235发生过严重的损耗,这表明它们曾经被一个核反应堆燃烧过,活跃的时间大约在20亿年前。

  然而,“核爆炸假说”也没有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有人甚至直接批评它是“主观臆想”。

  最新研究 为大碰撞理论找到了新证据

  说到这里,就可以理解美国《科学》杂志报告的最新研究的意义了。

  德国哥廷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说,太阳系内各个行星都由独特的同位素组成,不过此前研究的结论都是月球岩石和地球岩石相当相似,无法证实月球主要源于一个业已消失的天体。

  最新研究采用一种非常灵敏的先进分析技术,分析了由美国航天局提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波罗”飞船带回的月岩。结果显示,月岩的氧17与氧16的同位素比率,确实与地球岩石存在差异。研究第一作者、哥廷根大学的丹尼尔·赫瓦茨在一份声明中说:“差异很小,难以察觉,但的确存在。我们现在有理由相信大碰撞发生了。”

  目前多数关于月球起源的模型估计,月球70%至90%的成分来自“忒伊亚”,其余10%至30%来自早期地球。赫瓦茨则认为,月球的成分可能一半来自“忒伊亚”,一半来自地球。但他也表示这一观点尚需得到更多证据证实。

  延伸阅读

  地球曾有两个月亮?

  长期以来,关于月球形状就存在一个谜团:月球面对地球一面在物质构成及外貌方面与背对地球一面差异很大,前者地壳比另一面地壳薄许多,并拥有由玄武岩构成的广阔平原,这些平原被称为月海,这是很久以前月球表面火山喷发的结果。背对地球的一面地壳厚很多,有更多陨石坑,几乎没有月海。

  美国加州大学艾瑞克·阿斯帕等人提出过这样的假说,“忒伊亚”和地球大碰撞产生了一大一小两个月球,它们的体积比是 3:1,质量比则为 25:1。它们一起围绕地球旋转,却在 45 亿年前发生了“追尾”事件,当时小月亮撞上大月亮的背面,大部分的物质留在其表面,融合成现在看到的月球。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