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国学别沦为“心灵鸡汤”
袁跃兴
//www.auribault.com 2015-12-11 来源:检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堪称是当下中国社会一个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作为传统的国学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发明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是一种我们必须继承的文化图式。尽管我们有时与这种传统文化存在着一种时间上和心理上的距离,但是它却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的气息我们可以呼吸到,它的因子充满了我们的血液,它构成了我们精神生长的客观环境,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其实都是它的受益者。

  而不久前,有媒体刊发和转载《学者朱大可谈今天国学的问题:正在沦为心灵鸡汤》的报道,让我们对“国学热”的升温可以保持一种清醒的认知。作为文化学者,朱大可先生认为,对于国学要用辩证的态度去分析看待:一种国学是批判的、反思的、自由的、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另一种国学是自我封闭的、奴性的,拒绝反思,拒绝自我批判,唯我独尊。但是,目前最需要注意的一个“国学”问题,就是当下的“国学”,正在沦为“心灵鸡汤”。

  朱大可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学是祛魅的,而不是用来造魅的。那些穿着对襟大褂、留着胡子、行磕头拜师之礼的人……就是在造魅。再比如全国掀起的一片洗脚浪潮,成千上万的人集体洗脚,这和孝的本质有什么关系?与其让你的孩子跪在你面前像奴才一样磕头,还不如让他挺起他的脊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那种洗脚式的表演,难道我们今天不应该把它抛弃吗?国学里有大量的精华,也有很多的垃圾。比如二十四孝,就是古代心理学变态样本。”

  朱大可的话也许偏激,但却无疑如醍醐灌顶。我们都知道,“国学”中既包含了回归传统、追寻自我的理性精神,也带有极端保守主义、排外主义的盲目,如何将“国学”文化引向建设与开放,而不是重回自闭、愚昧与虚荣,已成思想界、文化界高度关注的话题。从日常的新闻中时常可以看到发生在我们中华大地上“穿着对襟大褂、留着胡子、行磕头拜师之礼的”这样的“伪复古”文化现象,对此有文化学者也曾这样质疑:“现在好像一打出‘传统’的招牌,就天经地义。现在是一个泛商业化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汉服热’不过是能够带来商机的‘汉服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要做的是发掘精神内核,而不是形式复古。”

  在后工业时代,在这个商业文化价值越来越被放大的时代,不少人心灵已无所依傍,我们已经从精神家园被放逐,对当下浅薄的满足已经取代灵魂的救赎、精神的信仰,生命处于冲突、精神处于焦灼、人格处于分裂、心灵处于迷惘和困惑之中。这些无疑都已经成为当代亟须解决的精神问题,而这些问题也都可以从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找到相应的解说和答案。

  但是,“国学”文化热兴起之际,“国学”虚热也是乱象纷呈,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作为民族文化之根的“国学”研究日趋商业化、利益化。在功利面前,“国学”正在失去它的尊严。国学成了物质消费、名誉消费,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急功近利。不仅如此,在“国学热”中,“国学”中的那些“极端保守主义、排外主义的盲目,自闭、愚昧与虚荣”的东西,也借着复兴传统文化的旗号流行泛滥起来。

  正像朱大可先生所说:国学不是完美的,“国学首先是丰富的思想宝库,有精华也有糟粕”,国学的继承或发扬光大需要进行过滤,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评判,自我清洗。如果“国学”沦为“心灵鸡汤”,甚至许多糟粕文化大行其道,则是我们“国学”的悲哀,也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