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改变“三化” 纠正“三失”
徐艳玲
//www.auribault.com 2016-06-16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当前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有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自尊、学科自信和学科自强,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构成了严峻挑战,亟须加以应对。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当前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有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自尊、学科自信和学科自强,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构成了严峻挑战,亟须加以应对。

  马克思主义地位的“三化”现象

  当前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三化”现象,即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

  边缘化现象。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核心地位有所动摇,“去中心化”现象凸显。在一些哲学社会科学网站、期刊、报纸上,马克思主义的分量开始变轻,马克思主义在一些研讨会上被有意无意淡忘,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的阵地受到了一定排挤,有从中心到边缘的危险。

  空泛化现象。马克思主义被当作空洞的理论,大多存在于书本中、文件中、讲话中,而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践中,没有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甚至马克思主义本身成为“假、大、空”“高、大、上”的代名词。

  标签化现象。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做法,言必称马列,或者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或者当作“贴牌”,到处裁剪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甚至不惜去曲解马克思主义以满足现实。马克思主义在无形中被形式化、标签化。

  马克思主义现状的“三失”问题

  当前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现状,存在着“三失”问题,即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学科中的“失语”。在一些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往往被当作一种意识形态说教,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甚至不是真学问。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在一些学科中没有底气,不敢发声、不愿发声,甚至自认为理亏,使得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大行其道,成为其他学科的主宰,而马克思主义显得有些“魂不守舍”,语焉不详。

  教材中的“失踪”。我们经常强调要让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但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的教材中却没能“进得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教材将西方理论奉为圭臬,唯其马首是瞻,久而久之,马克思主义在一些教材中“神秘消失”,失去了进课堂、进头脑的机会。

  论坛上的“失声”。近年来,在哲学社会科学界斑斓驳杂的学术纷争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作“政治淡出、学术凸显”的现象。一些人回避政治,把学术变成了一种仿佛“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在“政治淡出、学术凸显”的鼓噪声中,西方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登堂入室,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论坛的主流话语。一些论坛俨然成为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发声地,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学术舆情不断恶化,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有逐渐萎缩和丧失的危险。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亟需“三点”

  应对目前马克思主义地位和现状的“三化”和“三失”,亟需“三点”,即立足点、着眼点和着力点。

  首先,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为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对于高校而言,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为立足点。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其价值、作用和责任、贡献就体现在为之奉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其本职工作就是在各条战线、各个学科中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是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治学态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其次,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为着眼点。真学是真懂的前提。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口若悬河,横加指责,归根到底就是没有真正学习马克思主义。真正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钻进去,在对马克思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认真学习和刻苦研读中,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的素养基础。

  在真学的基础上还要真懂。有的人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本,但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在场性却讳莫如深,归根到底没有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真懂马克思主义就要扫清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模糊甚至错误认识,消除种种认识迷雾。

  真懂目的在于真信。报纸和网站曾刊文描述一些党员干部的信仰状况:“不信马列信鬼神,不问苍生问‘大师’,烧香拜佛、求仙问卦看风水,把佛龛神像都供到了办公室”,还有“一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课堂上讲马列,课下不信马列,仅仅将马克思主义当作养家糊口的生计,有的老师甚至公然在课堂上讽刺诋毁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还是没有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真信马克思主义就要将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同,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镶嵌到思想中。

  真学真懂真信最终要落脚于真用。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讲起来头头是道,写起来行云流水,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笔尖上,将马克思主义悬置在半空中,却不肯将马克思主义带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归根到底还是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实现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转变。真用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落实到实践中去。

  再其次,以坚持问题导向为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是主动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模型建构和数据分析,而是要深入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挖掘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必须坚持从现实出发,拥有浓厚的问题意识,足够的现实关怀,不断培养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坚持问题导向的关键是研究问题。问题纷繁复杂,很容易使人迷失在现象的迷宫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对问题的本质作出正确研判,有针对性地提出正确的思路和有效的办法,为重大方针政策出台出谋划策,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对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和重大挑战的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有敢于触及矛盾、解决问题的责任和担当。敢不敢解决问题,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是对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最好检验。解决问题要从实践出发,到人民群众中去,总结规律性的认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作者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