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加强与国际学界的对话,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话语生动而深刻地解读中国道路,让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故事,理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文化机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为此,我们需要站在思想文化的制高点上,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与时代精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国际合作、交流与对话中增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认同,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首先,应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合作与对话,让国际学界更好地了解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充分译介了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成果,也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阔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视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需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引导国外学术界研究中国问题,进一步呈现中国经验的哲学内涵,更好地实现中国学术研究的国际认同。
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加强与国际学界的对话,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话语生动而深刻地解读中国道路,让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故事,理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文化机理。特别是要让国外学者深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探索,理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何以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的作用,进而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议题得到国际学界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面对国外学者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与评价,我们要辩证分析、批判借鉴,以具有全球眼光、中国气派和时代质感的学术探索促进21世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
同时,应在深刻解读中国道路的过程中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面对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复杂情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必须在自我深化和持续创新中成为时代的先导。创新永无止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道路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凸显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在学术对话与跨学科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合宜的思维方式与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通过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创新提升国民学养,凸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仍然是时代的呼声。这种呼声反映了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心路历程,呈现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气象。
用具有中国风格和时代精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解读中国道路,必须以之审视当今时代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深入反思历史与现实的过程中塑造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当努力归纳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规律,解析全球性问题和中国问题,呈现具有时代质感的精品力作,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