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这一重要论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无疑是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其内在依据和现实基础。从内在依据来看,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品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被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从现实基础来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德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也就是逐步中国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历史实践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实践。扎根于中国具体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天经地义、逻辑使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里的“指导”,并不是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中,片面教条地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论述和观点,而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必须一元化,不能搞多元化。我们所说的指导思想,是关系到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关系全社会理想信念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苏联曾因推行所谓的“新思维”,搞意识形态多元化,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终导致解体悲剧,其教训是非常惨重的。这里必须指出,我们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并不妨碍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我们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挖掘和鼓励各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各方力量,以马克思主义有效引领和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对这一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着力回答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指导权,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在与当代社会思潮的互动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新领域、新境界。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科学,又具有意识形态性。其所以为科学,是因为它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所以为意识形态,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它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哲学社会科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具有鲜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始终存在着站在什么立场、代表何人利益、为谁服务这一政治方向性问题。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搞清楚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于人民的根本立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必然要求反对“去意识形态化”。近年来,一些所谓的“知识精英”,打着“价值中立”的旗号,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仅仅当作学术问题的声音时有所闻。在中国目前的语境下,这种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搞所谓“纯学术研究”的说法和做法,不仅在学理上说不通,在现实生活中也行不通。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忽视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就容易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决不是一般的学术问题,而是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直面人民的要求,倾听人民的呼声,重视回应人民提出的问题,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为人民做研究,为人民著书立说。
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战斗作用
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人类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合逻辑地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性。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战斗作用,必然要求克服涣散软弱状态。多年来,某些西方国家一直致力于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不遗余力地向我国推销其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国内一些人遥相呼应,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之类的错误思潮纷纷抬头亮相,呈现一定程度的泛滥态势。在实际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在有些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存在在某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对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采取坚定措施加以制止,就会使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其后果非常严重。
面对这种形势,一个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绝不能袖手旁观、视而不见,而应挺身而出、积极战斗、敢于担当、敢于亮剑,用科学研究同错误思潮进行坚决斗争。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战斗作用,一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同错误思潮作斗争的自觉性。要理直气壮地批驳和抵制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指导地位的错误言论,尤其是对于在学术幌子下进行的“西化”“分化”图谋,要进行有分析有深度的强力反击。二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进一步认清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增强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的韧性。我们要同错误思潮作坚决斗争,不要奢望“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甚至做好局部牺牲的思想准备。三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进一步认清肩上的责任,通过斗争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辨析真伪、阐释道理的能力,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说服力、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这是党中央赋予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体现了党和人民、国家和民族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充分信任和殷切希望。(执笔人:杨小军)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2015-01-26 |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2015-01-26 |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 2015-01-26 |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2015-01-26 |
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 | 2015-01-26 |
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力军作用 实现哲学社会科... | 2015-01-26 |
深入理解“两个不可替代”思想 积极投身哲... | 2015-01-26 |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加快构建中国... | 2015-01-26 |
切实担负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历史使命 | 2015-01-26 |
让哲学社会科学焕发时代光彩 | 2015-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