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水-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文教

孟子论水

牛志奇
2020-09-18 11:16:22  来源: 学习时报

   孟子(约公元前390—前305年),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战国早期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从文化的视角解析古史时代的更替,塑造大禹精神,开启“水”的哲学阐释。一百多年后,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更加拓展和丰富了“水”的文化、哲学思想,把儒家学说推向了新的高度,也为我们留下许多值得探讨的课题。

  《孟子》是儒家典籍“四书”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学说。《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有关“水”的论述集中在《梁惠王》《滕文公》《离娄》《告子》《尽心》等篇中。以下略举孟子“水”学说一二,以解析儒家水的思想、文化和哲学理念。

  治水中的人文精神

  《滕文公》主要记录孟子与滕文公之间的谈话,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在《滕文公》中,孟子回顾了华夏尧舜禹三帝时期的大洪水及其治水活动,史实主要来自《尚书·尧典》。孟子通过向滕文公叙述尧帝治水,阐述他的治国理念:治国必先治水,唯有治水,才能使百业兴盛,天下太平。孟子用“尧独忧之”,说明尧帝作为圣明君主对治水的关切,希望滕文公也像尧帝一样,以治水为己任,将治水作为安邦之要。孟子的这一思想在《滕文公》开篇就显示出来:“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的话题不离尧舜。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讲孟子时,用“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来描述,孟子通过对唐尧、虞舜的尊崇来宣扬阐释儒家的政治思想。

  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孟子虽然是叙述尧舜禹治水的历史,但是他对治水意义的阐释才是最为精彩的。《滕文公》“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这段话描述了华夏尧、舜、禹三帝波澜壮阔的治水活动和治水后的“中国”,从“泛滥于天下”到“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这是对两千多年前华夏文明演进的完整阐释,是中华民族创世纪史诗的最早书写,其影响超越了时代。

  治水中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民本思想的核心。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这个命题,回答了如何对待人民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性。他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从而达到“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孟子民本思想中也表达出了水与国富民安的关系。

  《孟子·尽心》记载:“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说,让百姓种好他们的地,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按一定时节食用,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没有水和火就无法生活,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因为家家水火都多极了。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粮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还有不仁爱的呢?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民非水火不生活”,朴素而形象地论述了水的重要性,孟子这里取“水”丰沛之意,认为“圣人治天下”,应使民之“菽粟”要像水一样充沛,这样百姓才能过上富足的日子,民富则国强,孟子这里把自然的水赋予了社会属性,把水的管理融入仁政思想之中,在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战国时代,孟子有如此深刻的思想,非常难得。在《尽心》中,孟子的著名论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其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体现。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这里提到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社,土神;稷,谷神。古时君主祭祀社稷,就是祭祀土神谷神,后代把社稷代表国家。孟子将兴水利、除水害与治国安邦的辩证关系作了最清晰的阐述。洪水和干旱一直困扰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孟子从祭祀指陈民众与君主的关系、水旱灾害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这一论述为后世政府层面主导减灾行为提供了文化意义上的支撑。

  治水中的治国理念

  《孟子》中对水有十分精辟的论述,反映孟子对水的深刻认识,孟子通过对水的观察、思考,进而“借水”而阐发事理,上升到哲学层面,从而使水成为其哲学思想和治国理念的重要符号。

  《梁惠王》“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是讲梁惠王见了孟子之后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孟子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孟子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一统天下。”“谁会归附他呢?”孟子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盼望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那么盛大的水势谁能抵挡啊!”这里,孟子是借助水的动能形态,警示梁惠王要施仁政于民,人民才能拥护,才能使老百姓像“由水之就下”一样望君主的仁德而归附。《离娄》也有相同的表述——“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是说老百姓归附仁政,就像水往下流,野兽往旷野跑一样。这里孟子取“水”之形,但以“水”之性,表明其德治思想和仁政的政治主张。

  孟子还通过对水的特性分析,以“水”譬喻,劝导君主应该具有的优良品性。《离娄》:“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徐子说:“孔子多次称赞水,说道‘水啊,水啊!’孔子赞同水的什么方面呢?”孟子说:“有源头的泉水滚滚奔流,日夜不停,注满洼坑后才向前进,一直流入大海。有本源的事物都是这样,孔子赞同水的这一点。如果没有本源,像七、八月间的雨水汇集,水沟、水渠都满了,但它的干涸也立等可待了,所以,名誉超过了实情,是君子引为耻辱的。”孟子通过对水“不盈科不行”的自然品性的描述,从文化范畴来隐喻君王为政要坚守本源、不忘初心、循序渐进、脚踏实地,这样,治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治水中的和谐观念

  《孟子·告子》:“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这一段描述孟子与白圭关于治水的对话,反映出孟子治水要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思想。白圭(前370—前300年),战国时期洛阳人,名丹,字圭。梁惠王时在魏国为相,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白圭对孟子说:“我治理水患比大禹强。”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所以使水流注于四海。如今你治理水患却使水流到邻国家那里去。水逆流行进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这是仁人所厌恶的。你错了。”孟子鞭笞白圭筑堤以邻为壑的不义,指出筑堤利与弊的辩证关系。

  在《离娄》篇也有类似的表达。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孟子称天下讲物性和人性的,只要研究已有的迹象就可以了,已有的迹象,以顺应自然为根本。聪明之所以令人厌恶,是因为它的穿凿,如果聪明人像大禹治水那样,聪明就不令人厌恶了。大禹治水,只是顺应水势,因势利导,看来就像无所作为。如果聪明人也能这样无所作为,那就是太聪明了。孟子以大禹治水以“疏导”成功的例子,表达治水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也是其伦理学说在水利方面的体现,这一点也是集大成者,十分难得。

  《告子》:“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於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指出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使茂密的山林变成光山秃岭,发出了“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生态损害的警告,提出“苟得其养,无物不长”的自然生态观。

  作为战国时代了解水利本质并进行哲学阐释的先贤,孟子对水的论述,尤其是水的社会与自然观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 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艾思奇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贡献

    艾思奇很像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为暮霭沉沉的旧中国盗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天火”。

  • 竭忠尽智 执着探索

    今年8月30日,是张闻天同志诞辰120周年。张闻天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 “不可能”是如何变成“可能”的

    串起一个个“大事件”以及“小细节”,可以更真切地感触到新中国71年的峥嵘岁月,可以看到几代中国人是如何用汗水、智慧乃至鲜血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