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械不精,不可轻出,势力不厚,不可成行。”战斗力生成尤须如此。
当前,随着大量信息化武器装备列装,各部队主动作为,在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等问题上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喜成果。但面对屡屡传来的“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也应当清醒看到:这种“习惯性称谓”欠思量,并不能真正推动部队战斗力提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官兵对新装备训练的认识。
相对和平时期,衡量一支部队战斗力水平的高低,既不取决于主观愿望,也不取决于自我宣扬,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实战化训练中的训战贴近度。那种乱贴“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标签的背后,其实是在拿机械化战争的“尺子”量信息化战争的“衣”,抱着“新装备能开会用就形成了战斗力,新武器枪响靶落就是战斗力标准”等守旧心态。信息化战争打的是要素集成,比的是一体化联合,战斗力建设必须着眼整体推进,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单项冒尖”。必须按照指挥机构全、作战力量全、信息系统全和保障要素全等要求,强化全系统全要素训练,依据作战任务确定训练课题,依照体系要求推进训练阶段,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实战化训练水平。
战斗力生成是一个由低到高、由量到质的渐进过程。当前,一些违反客观规律的现象很值得警惕。比如,有的犯“急性病”,搞跳跃式训练,共同课目没训好就急着练专业课目,单兵训练没过关又急着要搞联合训练;有的犯“挑食病”,搞抽样式训练,训练课目不克难不涉险;还有的犯“浮夸病”,搞吹捧式训练,训练演习未结束,动辄开创了几个“第一”、形成了“重大创新成果”的经验做法就满天飞。诸如此类现象,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到头来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信息化战争的博弈方式,已由过去“大”吃“小”的机械能较量,转变为“快”吃“慢”的信息能较量,客观上要求必须努力缩短战斗力生成周期,实现战斗力提升的跨越式发展。但没有务实扎实的训练作风作保证,就不可能打破机械化战争的思维定势和传统做法,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斗力标准就立不起来、落不下去。只有老老实实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在那些久久为功、日积月累的基础性工作上下长工夫、苦工夫、硬工夫,才能以训练中的“慢”促成战时的“快”。
“习兵之学,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不足取也”。什么样的训练最科学?其实很简单,一切按照规律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