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平等合作 互利共赢
中非合作与“新殖民主义”无关
贺文萍
//www.auribault.com 2016-02-03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随着中非政治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西方一些人不断指责中国在非洲搞所谓“新殖民主义”“掠夺非洲资源”。这是对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污蔑,应予以澄清,以正视听。

  “新殖民主义”的指责是西方冷战思维的产物。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中非高层互访频密,经贸关系迈上新台阶。中国从2009年起连续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同时非洲是中国第三大海外投资市场和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目前,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存量达300多亿美元,中国企业超过2500家。这让一些视非洲为后院的西方国家尤其是持“零和”思维、冷战思维的媒体和政界人士感到不舒服,仿佛中国“动了西方的奶酪”。他们用放大镜观察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在非洲可能出现的任何瑕疵。一些企业的个案被渲染成带普遍意义的国家行为,正常的资源开发合作被描绘成资源掠夺,以高效低价竞标成功的项目被指责搞了暗箱操作。另外,他们的指责和批评也指向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不干涉内政原则,认为这是对所谓“无赖国家”或“失败国家”的变相支持,不利于西方在非洲推动的民主、人权事业。

  中非合作以互利共赢为基点。历史上,正是西方殖民者让非洲沦为其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使非洲形成了依赖西方宗主国的依附型单一经济结构。事实上,当西方指责中国掠夺非洲能源时,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正在加大对非洲能源领域的投资,扩大从非洲的石油进口。在全球对非洲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总投资中,占绝对大头的仍是美国和欧洲国家。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杜大伟在《为什么中国在非洲投资?来自企业层面的证据》一文中指出: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还只是一个对非投资的“后来者”,而且中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服务业。更为重要的是,中非能源资源合作与西方石油公司掠夺式开采有着质的区别。2015年发布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提到,中非资源合作本着“互惠互利”以及“合作共赢、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帮助非洲国家加强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和加工能力,提高初级产品附加值,增加当地就业和创汇,将能源资源禀赋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和惠及民生的成果。

  中非合作给非洲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中非贸易特别是物美价廉的中国日用工业品为非洲人民提供买得起的商品,提高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正是得益于与中国贸易的大幅增长,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近10年来取得近6%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对非援助、投资和经贸活动,不仅使受援国实现外援和外资来源的多元化,增强了非洲自主选择能力和决定发展道路的自主性,而且增加了非洲国家的就业和税收,培养了大批人才,带来了大量适用技术。研究中非关系的南非学者马丁·戴维斯指出,非洲的发展和中国在非洲投资贸易活动的开展呈现出一种紧密的正相关和共生共荣关系。

  中国阻碍非洲民主发展是无稽之谈。“民主”“人权”“良政”不是海市蜃楼,不可能依靠漂亮的口号和一味的鼓吹就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而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以及人民教育水平和民主、法治意识提高的基础上。中国在非洲开展经贸合作,帮助非洲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际上就是在夯实非洲实现民主和良政的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非洲发展道路的选择权掌握在非洲人民手中,中国是不是在搞“新殖民主义”,非洲国家和人民最有发言权。在第二届中非峰会上,非盟轮值主席、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曾有一段精彩的脱稿发言:中国在非洲,正在做过去非洲曾期待殖民者做的事;如果当年的殖民者们有耳朵,请他们也听听习主席的讲话。(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