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中国应避免落入南海事务的“话语陷阱”
周庆安
//www.auribault.com 2016-03-11 来源:福州晚报
分享到: 更多

  近年来,在美国推行所谓“重返亚太”政策的背景下,南海问题突然呈现出波诡云谲的局面,周边个别国家同域外势力联手,对中国在南海正常的岛礁建设说三道四,在南海地区制造紧张气氛。从提出所谓“仲裁”到炒作“军事化”,一顶又一顶的大帽子向着中国飞来,企图将中国拖入一个关于南海事务的“话语陷阱”。

  这些概念的不断出现,吸引了国际媒体的目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形成了一个所谓的“南海问题”,仿佛随着中国实力的发展,南海难得的和平局面就要被打破了,南海事务开始形成所谓的“问题”,中国仿佛成了南海问题的“麻烦制造者”。

  南海有问题吗?的确有,南海的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和国际政治因素,中国所拥有主权的南海诸岛,有些被其他国家非法侵占;另一方面,域外国家尤其是美国将南海作为地区战略的重要支点和通道,不断在这一区域增加兵力,炫耀武力。

  但是相关国家精心布置的“话语陷阱”,却试图把中国推进南海问题的被动局面。这种“话语陷阱”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议程设置的方式不断推出新的争议问题,环环相扣。先是炒作中国多个岛礁的正常建设,少数媒体采用谷歌地图上的影像发布我国岛礁面积的扩大情况。然后又炒作“航行自由”受限制问题。就在去年底美国军舰进入我岛屿12海里领海海域的新闻刚刚告一段落,美国媒体立刻推出新闻,炒作说在我国永兴岛海滩上发现了防空导弹部署的痕迹。这些新闻构成了“中国威胁论”的“连续剧”,使得国际舆论和受众不由自主地感受到紧张局势,加大了对中国政策的施压力度。

  另一方面,企图抢占道德制高点,渲染和夸大中国正常行为带来的影响。在目前的南海事务中,对中国的指责和批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岛屿争议,二是“航行自由”,三是“军事化”。这三个议题的共同逻辑,都是中国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原则,导致周边国家甚至美国成为“受害者”。其实细想之下就能明白,制造这些议题的人,就是要抓住舆论心理,打造受害者姿态,其背后是对国际法和国际原则中某些概念的曲解和滥用。

  这样的“话语陷阱”,也从舆论压力上推动一些国家将南海事务列为其对华政策的重要议题。包括印尼在内的不少国家的领导人,就在多个场合被问及南海事务。这种“话语陷阱”,从另一个方面又推动了各国政策向南海聚焦,被迫对南海“潜在的”风险进行军事准备。到头来,南海局势紧张,以美国为代表的域外国家获益,浑水摸鱼,以便将其打造成“重返亚太”的战略支点。

  因此,中国应当避免落入南海事务的“话语陷阱”。对于来自菲律宾和美国的议题轰炸,既要保持一定的战略定力,又要充分进行说明和公开。前几天外交部长王毅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外长记者会上说,“军事化”这顶帽子扣不到中国头上,有更合适的国家可以戴。此前大会发言人傅莹也同样表示,“军事化”这个词吵得挺唬人的,有点像“语言霸权”。这些回应都点出了南海事务的“话语陷阱”,直面这一问题背后的舆论战因素,对此作出了有力的回应。

  更重要的是,南海事务是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它的背后体现了中国对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守,以及周边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能否客观认识和接受。坦率说,近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比周边国家快,海军力量的发展规模也更大,周边国家对我们的战略目标存在一定的疑虑,“话语陷阱”正是抓住了这个疑虑大做文章。因此,破解战略疑虑,说清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也是从根本上破解“话语陷阱”的重要路径。(据新华社电,作者为清华大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