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作战从隐蔽迷惑到攻芯控脑-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军事

认知作战从隐蔽迷惑到攻芯控脑

董治强
2020-09-17 14:19:29  来源: 解放军报

  在战争形态演变进程中,当某个要素的发展远超其他要素,围绕它的制权争夺往往就会突出出来,成为独立的作战方式,并在作战制胜中占据重要地位,海战、空战、信息战以及与之对应的制海权、制空权和制信息权的出现无不如此。今天,认知域在作战制胜中的地位不断突出,直接以认知域为攻防目标的认知作战开始独立出来,成为智能化战争的重要作战方式。

  认知攻防目的由抑制向控制拓展。认知科学的信息加工论认为,认知是对信息进行积极加工的过程,包括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对应到作战行动中,就是观察、判断和决策。过去的认知攻防主要是抑制敌方感知,还不能称为独立的作战方式。在智能化战争中,认知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认知主体的拓展,将使认知攻防向作战决策全流程渗透,认知作战将表现为抑制、塑造和控制三个层次。

  认知抑制。认知抑制是指通过隐蔽己方行动或者削弱甚至剥夺敌方的态势感知能力。在古代,认知抑制的第一种形式是“毁形匿情”,如以钳马衔枚、偃旗息鼓等方式,隐蔽己方行动和意图;第二种方式是“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即利用奇正变化使敌莫测。这些方式在现代战争中仍然适用,2015年俄罗斯武装介入叙利亚冲突之前,即以“中部-2015”战略演习为掩护,隐蔽完成包含50余架战机在内的在叙兵力部署。但是现代战争的认知抑制,已由有形领域向电磁空间等无形领域拓展,不但无线电静默和电子佯动成为隐蔽机动的新方法,以电子侦察能力为攻防对象的信息进攻,更加丰富了认知抑制的外延。而进入智能化战争,认知抑制将由感知抑制向决策抑制进一步拓展。

  认知塑造。认知抑制是限制和影响敌方认知,最终效果是敌不知我,而我也未必知敌。与之相比,认知塑造更进一层,其重点并非削弱敌方认知,而是在充分掌握作战对手思维习惯、作战能力、作战目标、作战决心和精神状态的前提下,将定制虚假态势信息对其实施靶向推送,促使其按我方预想决策和行动。在古代,认知塑造主要是“示形动敌”,如马陵之战孙膑日减半灶以诱庞涓。列宁指出:“在任何战争中,胜利归根到底是由那些在战场上流血的群众的精神状态决定的。”认知塑造的对象除了决策还包括精神,即以舆论法理斗争和心理攻防动摇和摧毁敌方的决心意志。

  认知控制。认知控制是指改变敌方决策机制,甚至直接篡改其决策结果的认知作战。认知控制是智能时代的新生事物,也是认知作战的最高形式,它不再通过输入端来影响敌方决策,而是直接操控敌方作战人员思维或决策指挥系统,使之按照我方设定的方式工作;甚至直接控制敌方决策输出,使其决策与感知、判断脱节,越俎代庖,代其指挥。在作战层面,认知控制可令敌人自投罗网甚至自相残杀,以最小代价达成胜战目的;在战略层面,则可通过影响敌方作战决心,达到缓战、止战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认知攻防手段途径不断丰富发展。认知作战成为独立的作战方式,不仅表现为认知攻防对象和层次的拓展,更体现在手段和途径的丰富和发展,不仅使隐蔽迷惑等传统方式更加高效,而且会催生出多样化的认知控制新手段。

  隐蔽机动更加隐秘。小型化、快速化、隐身化的智能无人平台大量进入战场,本身就使敌方的侦察预警难度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它们还能够轻松打破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极限,使作战空间向深海、深空、深地等极限空间拓展,为其隐蔽机动增置双重保险。未来无人仿生族群借助地形、洋流等各种自然环境和规律实施隐蔽机动,更是可以接敌于无形。智能时代的渗透潜伏战,将真正实现“守者,韬声灭迹,幽比鬼神,在于地下,不可得而见之;攻者,势迅声烈,疾若雷电,如来天上,不可得而备也”。

  攻防路径更为直接。认知进攻最关键的就是成功进入敌方认知空间。在智能化战争中,不但认知攻防目标向所有智能系统拓展,而且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运用,人脑也将越来越多地直接接入网络,使网络电磁空间成为进入敌方认知空间的有效途径。而智能分析技术在电子战和网络战中的运用,又将显著提升电磁频谱分析和网络漏洞挖掘的效率,认知电磁战和智能网络战将为认知作战提供无处不在的进攻节点和直接有效的进攻媒介。

  诱惑欺骗更加逼真。通过网络欺骗影响敌方意志,是认知进攻的重要方式,在信息时代已经广泛应用。在智能化战争中,以假乱真的智能声像合成,身临其境的虚拟现实技术,将使认知欺骗提升至新的水平。在单条信息上,每条信息都能声情并茂,让人如临其境;横向上,多条信息密切联系,相互佐证,纵向上,新旧信息之间,层层递进,不断推波助澜,基于网络的认知欺骗战将有更多手段、更广应用和更佳效果。

  控脑方式趋向多样。智能化战争中的控脑战,分为控制人脑和控制“机脑”。在控制人脑方面,认知科学、脑科学和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人们可以通过无线电或脑机接口,以脑电波刺激的方式,对敌方作战人员实施大脑控制;而生物技术的发展,则使利用神经性药物对人脑特定分区实施短暂控制成为可能。在控制“机脑”方面,利用网络电磁攻击,可以通过篡改智能决策系统算法,对可编程硬件重新编程,或者直接控制输出等方式,对敌方智能系统实施软件、硬件或输出控制,达成敌为我控、敌为我用之作战效果。

编辑: 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