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资料索引-正文
理论创新的问题意识
陶文昭
//www.auribault.com 2016-09-01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要有问题意识,指向上要精准,方法上要科学,视野上要开阔,进一步推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问题意识的精准指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这是我们党一贯所倡导的。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然而,问题的外延广泛、表现多样、不断变化,究竟以什么样的问题为中心?

  简而言之,应以当下治国的大问题为中心。一是治国问题。个人依照志趣,可以研究任何问题,这是学术自由。但作为政治中枢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必须聚焦于治国问题,这是责任担当。二是大问题。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行思考,找出答案。三是当下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显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重点,当下最重要的是如何治国理政。这个问题是经典作家没来得及深入探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实践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正是理论创新最重要的增长点。我们应该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以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问题意识的科学方法

  中国是一个大而复杂且变化快的国家,各方面、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如果只是见招拆招,就会卷入问题的漩涡之中,穷于应付,则实践上效果不佳,理论上或无所得。很显然,如何对待问题要有科学的方法。

  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一是具体问题与全局问题相结合。要坚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既要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见树木,又要从全局上加以把握,见森林。既要抓住重点,牵住牛鼻子,又要全面治理,补齐短板漏洞。二是一般问题与特殊问题相结合。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级遇到的问题,必然差别很大。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要在个性中寻求共性,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辩证法。三是即时问题与长期问题结合。即时问题要优先解决,以求治标;长期问题要冷静思考,徐图治本。社会总是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解决问题没有一劳永逸。总之,要弄清楚问题的多与少、大与小、轻与重、缓与急、易与难,增强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

  超越问题的开阔视野

  理论创新以问题为中心,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重要的理论创新都是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起步的,都是在深入研究问题和科学回答问题中形成的。离开问题,理论创新无所依归。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直面问题的理论创新比较实,解决问题的理论创新见效快。这样的理论创新,比之书斋中的冥想和茶杯里的风暴,有云泥之别。

  然而,理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没有问题意识不行,仅有问题意识还不够。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有更开阔的视野。众所周知,解决直接的、具体的、短期的问题,往往侧重于“策”,而那些抽象的问题、宏观的问题、长期的问题,则指向于“道”。国家治理是“策”与“道”的有机结合。强调问题意识,如果只就事论事,就容易走入偏颇。治标不等于治本,有时治标忘记了治本、甚至不利于治本。既要立足于问题,又要超越问题。在任何理论创新中,问题意识、使命意识、时代意识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各有不同的侧重和指向。宏大的使命意识,敏锐的时代意识,正是与问题意识形成互补。它们综合运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才能让理论创新更科学。

  立足问题的创新趋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比如,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说明时,用了近50次“问题”一词,问题意识跃于纸上。又如,当前影响党的群众路线的要害是作风问题,我们将诸多的作风问题聚焦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还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因此要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四个全面”到“五大发展理念”,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都是针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展望未来,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理论大创新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