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当作课堂-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书库

把生活当作课堂

毛子路
2020-03-03 08:33:58  来源: 人民日报

  《面对疫情,教育何为?》:朱永新、陶新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教育不应该缺席,教育者应当有所作为。这种作为不仅仅是直播授课,那是教育的应有之义,非常时期的教育应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面对疫情,教育何为?》一书恰好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个简明、实用、全面的手册式回应,让教育的思考以可感可知可学方式走到师生身边。本书由20位高校教师围绕生命教育、情绪管理、重构学习三个主题展开写作,具有鲜明的情境意识。作者没有大而化之地做笼统论述,而是选择多种案例和情境,去关怀身处疫情当中具体的人,回应一个个具体而微的问题,具有启发意义和实际指导价值。

  正如序言所说,通过这次疫情,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不仅仅发生在校园,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无论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还是更加重视家庭教育,每一个环节都能成为课堂。用好这些课堂,不仅能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对老师和父母来说同样也是进步和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疫情,教育何为?》尤其引发人们思考的是:我们需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我们需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好老师永远是好学生,教育必然包含自我教育。疫情期间,教育形态、教学规划发生改变,教师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更应成为一个学习型教师。首要的就是适应线上教育,积极调整心态,主动学习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实施有效的网络教育。书中《网络教育:疫情之下如何使用线上教育资源》一文就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份非常完整的线上学习和备课清单,帮助教师拥抱线上教育。从线下到线上,师生关系也在发生转变。《患难与共:疫情下如何重构师生关系?》一文提醒我们,原本需要学生付诸努力的注意力控制任务,转变为教师来完成,教师需要去主动思考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面对疫情,除了线上直播课,我们还能给予学生什么?知识应该为生命负责,除了基本的健康教育、知识传播之外,这场疫情提醒我们生命教育不容忽视。《奠基生命:学校如何补上生命教育这堂课?》一文指出,“我们必须达成教育共识,回到教育常识——生命教育是我们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这提醒我们,不要只把这次疫情当作个例,生命教育不是权宜之计,不是临门一脚,也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正有效的生命教育是贯穿教育各个环节,并且生效于活灵活现的真实情境中。

  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把现实生活变成真实的生命教育。《生命无价:从这场疫情中我们能学到什么?》以班主任的视角,设计了生命观、自然观、自我观和行动观四个部分的主题班会。文章中有观点,有问题举例,有案例讨论,把生命教育充分展开并落到实处。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通过真实的课堂对话,深化对生命的体认,引导学生强化对人的基本关怀,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让学生们从这场疫情中感受生命,思考生命存在价值与人生道路选择。

  头顶星空灿烂,脚下大地坚实,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每个人深思和践行。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