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传道·治世-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书评书讯

立德·传道·治世

喻新捷
2020-06-10 13:54:51  来源: 学习时报

   《群书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宝典。它是唐太宗令魏征、虞世南、褚遂良及萧德言等人,于贞观五年编辑成书。该书以“务乎政术,存乎劝诫”为宗旨,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自14000多部、89000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撷取65种,计50余万言,涵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杂家等思想流派内容,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魏征在《群书治要》序中说:“爰自六经,讫乎诸子;上始五帝,下尽晋年。凡为五帙,合五十卷,本求治要,故以《治要》为名。”《群书治要》不仅辑录了经史百家中有关中国古代治国安邦、匡政利民的治道思想,同时也撷取了有关治学的精彩论述,从中我们得以探究中国古人的治学之道。

  “夫学,身之砺砥也”:治学首先立足于对自身德行的磨砺

  《群书治要·尸子·劝学》中记载:“夫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于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勿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即使是昆吾的铜、铢父的锡,越国的良工将它铸造成剑而不加以磨砺,用它刺击不能深入,侧击也不能砍断,但如果用磨石加以磨砺,那么无论用它来刺击还是侧击,都将锋利无比,磨砺与否,相距甚远。以磨砺譬学,可见,学习就是对自身的磨砺。这种对于自身的磨砺正是源自古人对“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的体悟。

  《群书治要·潜夫论》对此有深刻的阐释,“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圣人成就德行道义的是智慧,用来取得聪明智慧的就是学习。“黄帝师风后,颛顼师老彭,帝喾师祝融,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由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这11位君子都是极负盛名之人,他们尚且要通过学习才能智慧渊博德行伟大,更何况是平常人呢?

  君子通过“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幽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有不济乎”以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正如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中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通过学习磨砺自身涵养德行。

  “君子学以致其道”:治学关键致力于对经典道义的传承

  《群书治要·汉书二·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约少而蓄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古代读书人除了耕种和读书之外,心无旁骛,学而思,思而行,从有志于学到通达五经,扎下学问的基础及人生的根基。正所谓“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读书不能浅尝辄止、贪多求快,而应反复推敲、琢磨其义。通过精读原典,真正领会其中的微言大义,深谙经典中所承载的亘古不变之道。正如《群书治要·汉书二·志》中所言:“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这为我们道出了孔子如何在治学的过程中阐释圣人经典。《论语·述而》言:“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皇侃《论语义疏》阐释:“述者,传于旧章也。”孔子在周王朝衰微,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的时代下,为了维护周礼和王道,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文献典藏进行梳理,整理出我们现在所知的“六经”,期待以先王之道来平当世之乱,从而成就了太史公所谓的“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果将言史视为“述”,“成一家之言”当作“作”,那么孔子“述而不作”的治学精神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述而不作”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代文人在领悟古圣先贤哲思的基础上进行著述,就算久远的经典文献在浩瀚史海中丢失,也可在后世文人的著述作品中闪耀思想光芒。《群书治要》共选录了60多部经典,其中《尸子》《申子》《傅子》《典论》《体论》《典语》《昌言》《政要论》《时务论》《袁子正书》《桓子新论》《崔??政论》《刘?M政论》《蒋子万机论》等14部在唐代以后即已散佚,后世学者正是凭借《群书治要》才完成以上文献的辑佚,这在体现《群书治要》独特文献价值的同时,充分展现了治学过程中通过“述而不作”而成就经典道义的传承。

  “学正乃得义”:治学最终落脚于对社会道德的教化

  《群书治要·政要论·序作》言:“夫著作书论者,乃欲阐弘大道,述明圣教,推演事义,尽极情类,记是贬非,以为法式。”阐明了治学之目的在于阐发和弘扬圣贤大道,叙述并说明圣贤教化的道理,推演事情背后的义理,并以此作为标准法度。

  《群书治要·潜夫论》进一步阐述:“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民贫则背善,学淫则诈伪,入学则不乱,得义则忠孝,故明君之法,务此二者,以为太平基也。”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富民的基础上,通过治学使民众品行端正,国家治理得以太平。

  国家太平盛世之道体现在《群书治要·孔子家语·哀公问政》所描绘的“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人伦大道公认的有五种关系,力行这五种关系又从三个德行方面去做。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姊妹、朋友,这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天下共同遵守的伦常大道。而智慧、仁爱、勇气这三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德行,实行这些伦常大道和美好德行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也正体现出“道”和“德”紧密相连。“道”被看作是宇宙间实存的天地之道,表现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将顺乎自然法则的“道”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有了“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的人伦日用之“德”。“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通过治学,实现“德”与“道”配,将客观普遍的天道转化为现实社会的个体之德。

  《群书治要》以历代“立功树惠,贞心直道”和“立德立言,作训垂范”作为选材之依据,以儒经为基础,引史实为证,广纳众家之善言,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治学宝典。时至今日,其编撰体例及书中关于治学的深刻论述对我们今人读书、做学问仍极具借鉴意义。通过《群书治要》所展现的古人治学之道,让我们明白:学者唯有磨砺自身意志、德行,才能抓住学问之根本、立乎其大者;唯有研读经典,才能学习、领会古圣先贤治世治学的生命智慧;唯有秉持古圣先贤治世治学的生命智慧,才能使学进、使德修、使家齐、使国治。诚如是,方能避免“竞采浮艳之词,争驰迂诞之说,骋末学之博闻,饰雕虫之小伎”,创作出利国益民的经典作品。前贤有言曰:“且古者富贵而名贱废灭,不可胜记,唯篇论?m傥之人,为不朽耳”,此之谓也。

编辑: 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赵振川:西北是根 长安是魂

    时代和火车一样,滚滚向前,赵振川从来不是一个抓着过去不放的人,但当回忆故去的那些人和事的时候,他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来处。

  • 陈康白:科技报国 时代担当

    作为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的主要筹建者,陈康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是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老专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 爱智求真与现实关怀的高度统一

    陶德麟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