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个看起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街道工会,竟让辖区内千余家企业心悦诚服地喊出“我们需要这样的工会!”上海杨浦区定海地区总工会的“魔力”到底从何而来——
理念,是装在心头的指令
在上海杨浦区定海4.44平方公里辖区里,云集着1000多家中小型非公企业,近年来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均动态保持在98%以上。不仅如此,一些企业已经迁出了定海,仍坚持把工会组织关系留在定海,更有一些在邻近辖区的企业主动请求定海帮助组建工会,而且理由都惊人的一致:“我们需要这样的工会。我们信赖这样的工会干部!”
数字给出的答案是枯燥的,只有当探寻的目光投向这些数字生成的过程时,才能真正明白:一个曾经的“穷街”,一个看起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街道工会,却引来全国各地工会干部考察学习,定海工会到底发生了什么?
很土,却很管用
——定海工会的理念被喻为时下流行的“土菜”,却贴近职工百姓
走进波阳路,一条窄窄的小路,会看到当年的定海社区工会,一个只有20多平方米的房间挤满了前来咨询的人,弄堂里的下岗工人招聘如火如荼进行着。
条件简陋是事实,为职工办实事的热情也是事实。就如记者第一次走进定海工会时,这种情景就深深印在脑海。
今天再次走进定海工会,有了另一番景象:坐落在街道办公楼旁,一排“上海市杨浦区定海地区总工会”大字醒目,屋内窗明几净,虽仍不宽敞,却功能齐全。
不变的是热情。原来属于专职工会副主席方玉平的一间小房的门口挂上一块牌子“娘家人接待室”。
“这是为职工们来访准备的。”方玉平说,话依然是安徽普通话,有些晦涩、音量却不减:“从波阳路到政府‘门房’,从社区工会到地区总工会,定海工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每一步走得都艰辛但很坚实。”
老方嘴里,把工会比作“门房”。“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职工群众,有了门房意识,才会有贴心的服务。”方玉平指着墙上的图板:这些都是我们的工作理念,很土,却很管用。
“沉到底、摸到边、指到面、全覆盖”——没有豪言壮语,却字字珠玑,展现了定海工会“在一线工作,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做好服务”的工作全景图。
“走得进门、认得上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职工所呼,我有所应”——朴实无华的语言,同样表现出定海工会的工作风貌。
“不怕苦、不怕烦、不怕冷面孔、不怕碰钉子、不怕受委屈”——“五个不怕”不是儿歌,真切反映了定海工会干部的工作状态。
老方说,一名工会指导员上门帮助企业组建工会,20多次才见到负责人;面对投来的不屑目光,这名指导员在仅有的5分钟时间里沉着应对,用诚恳取得企业的信任,最终顺利完成组建任务。
在定海,理念不是束之高阁的东西,而是装在心头的指令,按理出牌、经常念叨、坚持做到。“为什么定海工会能够赢得职工群众的心,就是因为这种工作理念和理念背后的付出。”老方说。
这样的理念还有不少,就如同时下流行的“土菜”。据说都是方玉平总结出来的,来之于实践,来之于基层,也成了定海工会人的座右铭。
只有路标,没有路障
——摸准了职工的脉搏,就找到了根基,工会工作自然水到渠成
方玉平常说,“一个人看他年轻不年轻,不妨看他还有多少‘第一次’;一个单位是不是具有活力,就看看还有没有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定海工会率先在全市建立了职工创业服务站,指导职工就业、服务职工创业、帮扶职工成才、增强工会活力。这里只有路标,没有路障,“一门式”服务让职工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工会干部帮助创业者办理营业证照、寻找经营场所、推介就职人员、提供商机信息、业务项目咨询,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几年来,帮扶职工创办企业23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890个,建立了5个职工创业示范点。
定海工会率先试点“行业工会建在地区上”,按照“行业相同,门类相近,便于指导,增强活力”的原则,先后成立了建筑业、制造加工、商贸服务、食品餐饮、综合业等五个行业工会,5位工会工作者出任工会主席,变面上指导为直接履职,行业工会成了连接地区总工会和企业工会最活跃的元素。
职工也切实感受到了工会主席的贴身服务:没想到收入真能挂钩到老板的利润!
定海工会率先试行工会会员卡“一卡通”服务,凭卡享受16项免费、优惠和维权服务,也让农民工感受到了一定的“市民待遇”,极大提升了他们的归属感。
女工陈小金就是看到同乡姐妹手中的“会员卡”,顺利找到定海工会寻求帮助的。她不仅因此改变了因工伤险遭辞退的命运,而且获得了1.5万元补偿金。
职工的呼声就是信号
——他总能告诉你最精彩的故事,当然故事主角大都是普通职工
再次与方玉平面对面,细细端详这位专职副主席里的“处级干部”、工会里的街道“市委委员”,工会界别的“区政协委员”,还有“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别有一番情意:他总是能告诉你最精彩的故事,当然故事主角大都是普通职工。
方玉平到工会已有14个年头,这14年也是定海工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
在大家眼里,方玉平就是一个基层“理论实践家”。而用他自己的话讲,是“顺口溜理论”:职工的呼声就是信号,职工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职工的满意就是我们努力的标准;以服务为先导,抓住劳资双方感兴趣的事积极去做,努力实现“双赢”;找准结合点,党工同建,形成合力,四两拨千斤;关心热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营造磁场一样的凝聚力,一呼百应的号召力,职工之家的亲和力。
方玉平也很“传奇”,从一个农村干部随“知青”妻子来到上海,从一个“泥腿子”一直“官至”街道经济科长、党办主任。
当他从一线实职转岗到工会——在一些人眼中“退居二线”,有人因此认为他会就此”消停“时,他却又创出一家“全国百家乡(镇)示范工会”。
“每个人做得再多,也是组织一分子,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完成的。定海历任街道领导都十分关心支持工会工作,定海工会的专兼职工会干部团结、务实,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我们是一个整体,我只是其中的配角,做了分内的事,不要多写我,我是和我的团队一道前行的。”方玉平的话其实挺“官方”,但依然能感受到他的真心。
定海工会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工会把职工利益放心头的‘群众观’,是服务型创新发展的‘实践观’,是典型人物演绎人生的‘价值观’,是工会组织有为、作为、敢为的‘作为观’,让我们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是定海工会人的答案。(中工网记者 钱培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