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旅游频道头条新闻-正文
贵州:起舞山水间 逐梦大旅游
//www.auribault.com 2016-03-21 来源: 贵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这一刻,贵州旅游产业的列车正加速行驶:

  2015年10月10日,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贵州召开,贵州省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吹响发展山地旅游产业的嘹亮号角,发出引领世界山地旅游的强劲声音,掀开贵州旅游发展的新篇章。

  2015年,贵州省旅游总人数达3.7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512亿元,旅游业增加值达到962.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2%,成为新常态下贵州经济增长的“撒手锏”。

  今年1月,贵州荣登《纽约时报》推荐的世界52个必到旅游胜地。2015年,贵阳折桂“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梵净山入选“中国十大生态旅游景区”,荔波、赤水、施秉三大世界自然遗产大放异彩。畅游贵州正成为新的旅游方式。

  地理位置上的边缘贵州,已然站在全国旅游产业的中心地带——

  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省共接待游客154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7亿元,较2015年春节黄金周分别增长30.2%和32.7%,增幅明显高于云南、海南、浙江等旅游大省。

  岁物丰成只是序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起舞山水间,做优大旅游,贵州旅游前景可期。

用生态之美 谋赶超之路

  “十二五”期间,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

  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将旅游产业作为守住“两条底线”的战略选择。

  决胜负者,长于布局。顶层设计先行,一张蓝图徐徐展开——贵州省旅游发展的品牌形象、空间格局、战略举措及支撑项目擘画凝聚在《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中。

  规划出台,贵州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梦想照进现实。

  规划如何落地?如何让贵州省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如何破解贵州省精品景区和精品路线不突出的问题?如何用生态之美谋百姓之福?……

  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木板。短板所在便是潜力所在。补“短板”为贵州旅游产业筑梦夯了基础。

  2015年12月31日,贵州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实现,交通“天亮”极大提高贵州省景区的可进入性。

  201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力推进100个旅游景区建设。3年奋进,100个旅游景区建设结硕果:3年来累计完成投资689.71亿元,建成旅游项目2018个。

  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带来的直观变化是:一批新景区惊艳亮相,一批老景区绚丽绽放,贵州处处风光。全域旅游从100个旅游景区建设中铿锵起步。

  2015年,贵州启动“厕所革命”,破解景区旅游厕所数量少、管理差、布局不合理带给游客的无奈。一年时间,成效初显:截至2015年底,全省完工达标并投入使用旅游厕所802座,累计完成投资3.44亿元,超额完成预定目标任务。

  着眼发展乡村旅游业,实施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路、小康气、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新建、改造、提升了一大批村庄,青山绿水寄乡愁,美丽乡村客似云来。截至目前,全省1630个村寨投身乡村旅游产业。2014年全省乡村旅游收入550亿元,带动社会就业234万人,受益人数超过470万人。

  智慧旅游时代,贵州争先试航智慧旅游蓝海。2014年初,贵州连续出台《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以及《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提出建设“智慧旅游云”,迈出贵州智慧旅游发展路上的关键一步。

  回首筑梦历程,精彩太多,数不胜数。

  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为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让沉寂多年的民间工艺品大放异彩,一批极具贵州原生态特色的旅游商品被大量挖掘出来,提高了贵州旅游商品的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文旅联姻,《多彩贵州风》十年磨一剑,多彩贵州美名风行天下。

  一场接一场的宣传推介,让多彩贵州的美景成为海内外游客的“牵挂”……

展“长板”优势 更上一层楼

  权威数据显示:近10年来,全省旅游增加值占比超过9%,总量在全国排名第14位,基本建成旅游大省。

  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贵州的长板!

  奔跑在后发赶超征程上,长板所在便是最短路径所在!

  “做优大旅游长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将旅游作为贵州扶摇直上的云梯。

  自2013年起,贵阳国际生态文明论坛中瑞对话年年举办。激烈的头脑风暴中,一个观念愈加清晰:贵州与瑞士,同样山高水长,山地旅游大有可为。

  天时起风潮——

  权威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旅游业当中有15%至20%的收入来自于山地旅游,而山地旅游每年创造的总产值高达1000亿美元至1400亿美元。

  地利予潜力——

  “贵州之贵在山地,贵州之美在山地,贵州之特在山地。”2015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上,省委、省政府打破思维桎梏,占国土面积92.5%的山地和丘陵不再是贵州发展路上的枷锁,而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藏。

  贵州旅游产业之舟,驶入山地旅游产业的浩瀚大海。

  人和聚力量——

  省委、省政府“建设山地旅游大省和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的“总动员令”下,各市州聚焦同一个目标,下同一盘棋。

  安顺市着力布局山地全域旅游;黔东南州提出“旅游活州”战略;黔西南州致力于打造山地旅游标杆;毕节市大力推进“旅游兴市”战略;“江南煤都”六盘水向“中国凉都”成功转型……

  山地旅游大潮涌起,贵州击楫勇进,未来可期。

举全省之力 集全省之智

  远在欧洲板块上的“世界公园”瑞士,依靠山地旅游站在了世界旅游的前列,成为全球第十二大旅游大国。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将“世界最具竞争力”名号颁给瑞士。

  长板所在如苍穹北斗,指引贵州旅游迈向新高地,美好前景催人奋进。

  2月21日,全省加快旅游发展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贵州再次出发,誓要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做出更大贡献。

  贵州旅游产业圆梦路径随之“出炉”。

  ——编制旅游规划,推进旅游开发,推动贵州旅游业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推出一批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丰富山地旅游业态。

  ——实施旅游商品品牌提升工程。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好贵州的青山绿水,为全域旅游营造良好形象。

  ——加大旅游策划营销力度,开展全方位宣传,策划系列重大活动,拓展会展旅游市场,实行精准化营销,进一步提升贵州旅游的影响力、吸引力。

  ——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大型优强旅游企业集团,做精一批具有鲜明发展特色、较高成长性的中小型旅游企业,创新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激发旅游景区发展壮大的动力活力。

  得天时、拥地利、占人和,贵州旅游产业方兴未艾、风正时济。(记者 周清)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