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一线技能人才成为“工人教授”-工会-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工会

职工之声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期待更多一线技能人才成为“工人教授”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康劲
2020-03-25 08:05:20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最重要的,是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收入和待遇,真正让技术工人感到职业生涯的前途广阔,让每一位诚实劳动、勤恳工作的劳动者都有体面的收入,让每一位凭技能、靠本事、善创新的优秀技能人才都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和通道。

  据《工人日报》3月21日报道,酒钢集团的一线技术工人杜均,近日通过了甘肃省人社厅组织的高级职称评审,破格获得正高级工程师的职称资格,成为甘肃首位名副其实的“工人教授”。

  正高级工程师,也称“教授级高工”,待遇和地位等同于教授、研究员,是中国工程类专业技术职称中令人羡慕的最高资格。在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职业发展通道和路径逐步畅通,尊重技术、崇尚技能正在蔚然成风的当下,一线技术工人获评“教授级高工”,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引导意义,它将进一步激发和鼓励更多一线职工“择一事终一生”,立足岗位,以精湛的技能成就精彩人生,为“中国制造”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长期以来,在工人和教授之间存在诸多壁垒,工人要获得正高级工程师的职称资格,会遇到身份、学历、职称、论文、年限等限制;而对于很多一线工人来说,获得高级技师的职称资格后,几乎就触到了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不要说“教授级高工”,就是评上工程师都很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部分技术工人感到“前途有限、钱景暗淡”。去年的数据显示,在日本的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达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6%,其中高技能人才更是普遍匮乏。

  近年来,许多地方和企业围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出台了许多办法,比如开展各类工匠表彰宣传活动,在一些岗位设立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制度,对部分高技能人才试行年薪制、探索股权激励、遴选“工人教授”“技能专家”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但是,在更被关注的、更能决定优秀技能人才的身份、地位、待遇的职称资格评审上,仍然存在不少壁垒。

  以杜均的“成长通道”为例,有两个背景值得思考。其一,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推进,2018年底,人社部发布《关于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意见(试行)》,支持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参评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这种“贯通”“互评”政策上的突破,使一些高级技师有了戳破职业“天花板”、迈入工程技术人才评审的机会。

  其二,从2019年开始,许多地方对具有高超技艺技能和一流业绩水平、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推出了可破格申报相应专业职称的政策。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的杜均,就是在甘肃省人社厅出台“特殊人才职称特殊评价暂行办法”后,通过人才评价的“绿色通道”,打破常规,适用“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的办法,破格获评“教授级高工”。

  激励更多一线技术工人成为“工人教授”,助力“中国制造”,还需要我们再加把劲儿。

  首先,进一步细化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政策,在地方和企业层面出台更多落实措施,放宽限制条件,打破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壁垒,促进两类人才深度融合,使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贯通”“互评”能有更多操作性和普惠性。

  其次,建立职业教育与高层次教育之间学历互通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告别“断头教育”“单向发展”的困境,职业技能的学历教育也应当产生学士、硕士,甚至博士,使技能人才赢在起跑线上。

  再次,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就业补助资金、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社会捐助赞助、劳动者个人缴费等多种渠道,把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落实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岗位。

  诚然,最重要的,是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收入和待遇,真正让技术工人感到职业生涯的前途广阔,让每一位诚实劳动、勤恳工作的劳动者都有体面的收入,让每一位凭技能、靠本事、善创新的优秀技能人才都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和通道。

编辑: 姚怡梦

图片新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中国工会普法网|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中国职工教育网|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