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发展格局中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良性互动-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在新发展格局中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良性互动

张宇燕 徐秀军
2020-12-03 10:15:10  来源: 经济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中国早已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相互依存,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也紧密相连。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作为一个致力于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大国,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更坚实的步伐,同时也能为世界各国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创造更多更好机遇。

以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发展新优势

  全球政治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逆全球化现象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互动也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需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推动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国际循环输入持续动力。

  先看国际上,受各种逆全球化政策和行动的影响,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乏力。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和一些国家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2020年国际贸易与投资增长都出现大幅下滑。再看国内,我国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日益巩固。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国内产业链,拥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经济增长空间十分广阔。同时,支撑经济发展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面向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将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通过激发国内市场活力和推动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还要看到,我国国内循环的带动作用在不断提升。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中国经济依然表现出较强的韧性。据2020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增速。当前,我国经济正呈现持续向好的增长态势,而随着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我国对外部环境的塑造力也将持续提升。外部环境不再主要取决于外部已有的基础或条件,而是更多取决于我国自身的选择和行动。

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优化全球资源配置

  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高水平开放是国家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中国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因此,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进一步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经济全球化使资源配置从一国内部扩大到全球范围。在此过程中,全球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断提升,并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也是资源配置效率逐步提升的过程,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充分反映出中国市场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实现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这本身就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吸收外资占全球跨境直接投资(FDI)的比重为9.2%,今年有望继续稳中趋升。“十三五”时期中国吸引外资总规模将达6900亿美元左右,年均引资规模比上一个五年时期增加超100亿美元。

  更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追求中国发展的“一枝独秀”,而是要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一方面,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中国向世界大开开放之门,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顺风车。同时,中国还积极主动扩大进口,搭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不断提高进口便利化水平。另一方面,中国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坚持促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全球发展。

  更好促进世界经济良性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促进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中实现更加强劲和可持续的发展。在贸易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进口市场。201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31.54万亿元,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已经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贸易伙伴。在投资方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资流入均居全球第二,双向良性互动效应日益增强。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369.1亿美元,2.75万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设立4.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向投资所在地缴纳各种税金总额达560亿美元,雇用外方员工226.6万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优化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以高水平开放推进国内国际市场对接

  新发展格局是国内国际市场更加深度对接的发展格局。一方面,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的国内市场依托,打通国内经济循环的堵点,不断创造对接国际市场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推动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打通国际循环,实现共同发展。

  一是打通国内经济循环堵点。实现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关键在于找准并打通国民经济各个系统、各个环节的堵点,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内需潜力释放的各种障碍。在宏观层面,针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节点存在的连接不畅等问题,要精准施策、逐个突破,形成相互衔接、有机联系、全面畅通的循环链条;在微观层面,对企业产品设计、生产、运输、销售、存储等环节存在的各种限制和障碍,要依法清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同时,还要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打破妨碍不同区域间企业公平竞争的各种障碍。

  二是夯实国际互联互通基础。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关键在于推动全球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既包括硬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包括规则、机制和平台等软件与人员交流的互联互通。为此,必须依托高水平的全球共同开放,推动全方位的全球互联互通,帮助相关国家打破发展瓶颈、破除阻碍互联互通的各类障碍,不断为世界经济增长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创造条件。

  三是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对接现有国际通行规则、不断推动构建以规则为导向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开放,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新阶段要求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国际规则的普遍适用性的提高,国际规则日益成为决定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我们要不断夯实适应国际新规则的国内基础,化挑战为机遇,将自身实力转化为制度性话语权,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作者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 张苇柠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 团结动员亿万职工建功新征程

    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讲话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到工作中去,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不懈奋斗,继续建功新征程。

  • 弘扬劳模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 践行劳模精神 把工作干到极致

    11月24日,5年一次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隆重召开。看着电视里熟悉的画面,回想5年前自己接受表彰时的情形,仍然非常激动。

  • 以劳模精神激发创新活力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