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全国劳模张永洁:“创新劳动,着眼于眼前的一小步”(图)
//www.auribault.com2014-01-29来源: 中工网——《江苏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张永洁摸索出一套加工工艺流程,攻克了生产中的难题。

  近日,2013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正式公布,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张永洁领头完成的创新项目——《大型轧机牌坊高效自动化加工技术开发》,荣获三等奖。张永洁成为继田恒余、陈德风之后,摘取省科技进步奖的一线职工。

  年仅39岁的张永洁,已经拥有了一连串令人眩目的荣誉——宝钢集团公司十佳智能型员工、宝钢银牛奖、常州市劳模、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机械行业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他以工作室为载体,带领团队攻克多个加工难题并取得骄人成果。近三年来累计申报专利10项,已取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2项,软件著作权1项。

  从技校生到技能专家

  1995年,张永洁从技校毕业进入宝菱重工,被安排在大型龙门铣床上,当一名普通的操作工。

  不久,张永洁迎来他人生的第一个机遇——因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公司选派他赴日本三菱重工学习数控机械加工技术。

  回厂后,张永洁将在国外学到的先进加工技术,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从此致力于机械切削加工技术的优化创新。在借鉴国外先进加工技术的基础上,他不断总结、实践,并通过自学,将数控理论知识与他日积月累的加工经验相结合,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加工技术,不仅编制出一套用螺纹铣刀铣削大螺孔的宏程序,还撰写了一篇《大直径内螺纹数控铣削编程研讨》的论文。他提出的“三点找正法”,消除了大件自重引起的扭曲变形,达到直线找正的目的。他创造的新加工理念的快速铰孔等新技术,使公司的机械加工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03年,作为机长,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所操作的全公司最关键的设备正常运行,张永洁组织操作工对设备进行周日义务保养,他的徒弟们至今从未间断过。作为技能专家,他从不自负保守,总是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让个人的经验成为公司的财富。针对大型设备的特点,他通过平时的实践,制定了《防止加工质量不合格的十原则》,编写制订出操作机床防止误操作的《十秒确认法》,并以铜牌形式标示在公司关键设备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设备、产品质量事故发生率,为工厂降本增效起到了积极作用。

  创新团队凝聚创造智慧

  2008年,宝菱重工创立了“张永洁创新工作室”。他推动小组开展改善活动,通过小改小革,不断创新,始终把公司的“降本增效”放在首位。而他自己,则将业余时间几乎全都用在创新上。

  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处于微利时代,导致传统制造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公司要想生存和发展,唯有从技术创新、降本增效、追求效益最大化等方面着手。为此,张永洁提出刀具通过修磨再利用和刀片非切削刃通过改制刀盘再利用两个项目,实施以来为公司节约刀具采购费70多万元。

  通过引入大直径内冷U钻,张永洁积极优化孔加工工艺,摸索加工经验。在直径D80mm、深度1400mm深孔加工中,他摸索出一套加工工艺流程,成功解决断屑问题,从最初的10小时一只孔降为2小时一只孔,大幅度提高了效率。接着,张永洁工作室又尝试D120、D140、D190等大直径孔加工,都取得了成功,并同时形成了固定的标准化加工流程、切削参数和加工程序。

  创新工作室通过每月一次改善发布会,大家互相学习交流,好的方法就以成员名字命名为“xxx——操作法”进行推广与应用,涌现出张永洁——十秒确认法、金胜——切削参数计算法、章意——大直径孔快速定心法等多项操作法,为生产效率提升提供有力支撑。他们还积极和现场互动,把一些有专长、有技能、有经验的人才组建成虚拟创新团队,争取实现哪儿有问题哪儿就有创新团队的身影!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