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五一劳动奖章-正文
高大伟:从普通工人到管理专家
//www.auribault.com2014-05-03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年前,一汽大众的德方技术主管很“牛”:年薪10万元,说一不二,还要住五星级宾馆;20年后,一汽大众的焊装车间经理高大伟很“牛”,德国人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要找他攻克,他所率领的团队被德方称作难以置信的“中国力量”。

  高大伟是一汽大众轿车一厂焊装车间经理,而焊装是汽车制造中工艺最复杂、最有技术含量的环节。两个月前到长春的德国专家马蒂亚斯舒尔茨这样评价焊装车间,“这是训练有素的团队,一切有条不紊,技艺高超,令人惊喜,我为中国这里的员工感到骄傲。”

  20年来,德方技术和管理人员逐渐减少,在一汽大众1.7万名员工中,目前只有两名德国人,他们的工作已经从技术把关减弱到“只是沟通”。时任一厂车间主任的王志才讲述了展示高大伟能力的“救驾”故事。当时奥迪Q3轿车已在市场接受了预定,可是后盖的圆滑度没有超过奥迪Q5的水准,这意味着生产必须停下来。负责原材料和设备供应的德国供应商解决不了这个难题,厂长王维忠把德国派来负责技术的经理马库斯找来“训”了一通。这时,高大伟表态说,“别上火,我组织人解决它。”几个人组成的攻关小组连续奋战了4天,第5天早上验收时,工艺间隙等指标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问题解决了。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高大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在奥迪Q5生产中也出现过问题,当时团队中没有人能全面把焊接生产调试好,其中控制系统是德国制造,而机械部分是国内生产,德国专家对此也束手无策。别人撂挑子,高大伟带人干,他们重新编程序,搭配元器件,完成了6个工位软硬件的制作,最终保证了生产的按期执行,完成这个项目的团队也被一汽集团授予“立大功团队”称号。

  技术高超的高大伟,不胖不瘦,1米75的个头,42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每周3次长跑的锻炼让他看上去朝气蓬勃,棱角分明的脸上戴副眼镜,又给人几分儒雅的印象。在硕士、博士满天飞的一汽大众,他从技工学校毕业,是学历最低的。

  高大伟说,自己的中考成绩能考上长春市最好的高中,只是由于家庭原因不得不进入技校。毕业入厂时,他可以选择到卡车公司当干部,但他却到一汽大众当工人,因为他觉得公司第三次创业主体是和外方合资生产轿车,国家引进合资公司的目的是培养能生产自主轿车的技术人员,而占领技术制高点才能拥有未来。1992年,他来到大众,看到德国工程师指手画脚,而中国工人却插不上手,动不了机器,他很受“刺激”,发誓要扭转这一局面。

  技工学校学的东西显然不够用,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也有很大的距离。学习,成为高大伟面临的课题,而这一课题是高大伟最擅长的。高大伟把其他年轻人喝酒、打牌、喝咖啡的时间,拿出来学习。全公司比武电气技术,他是唯一合格的,被破格提拔为电气技师,还提前晋升为高级技师。他通过自学,取得了吉林大学的学士学位,去年获得了同济大学的工程硕士学位,目前正在天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对于高大伟的学习效果,车间书记王志才回忆说,他们在奥迪Q3投产前到德国、西班牙工厂考察,当时,高大伟用流利的德语与专家探讨设备技术情况、交流工艺流程没有任何障碍,王志才当时就“惊呆”了。

  高大伟当工段长时,该工段绩效是一汽大众的第一名。一汽大众每个工段有百十号人,工段长不仅管人,管技术,还要控制成本、采购、试验等,考验的是综合能力。当工段长的经历让高大伟有了自信,同时,在他身边也成长起一批创新型高技术人才,他们共同支撑着中国汽车制造的脊梁:王洪军,高级技工,创造“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全国人大代表。金涛,高级技工,搭建知识管理平台“金涛工作站”,同样是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年轻人一共出了56本操作教程。高大伟执掌的有6000人的焊装车间,集“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殊荣于一身,被合作方尊称为难以置信的“中国力量”。

  高大伟,从普通工人到创新型管理专家,他秉承一汽人“争第一、创新业、担责任”的永恒追求,在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中,在中国汽车大发展的时代里,实现了人生出彩的“中国梦”。(本报记者 李己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