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新中国第一代女炼钢工的“无怨无悔”
//www.auribault.com2014-04-11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她们是“革命加拼命”的时代典型

    ■钢花烫伤皮肤,烤焦头发

    ■来了例假,照样顶岗

    ■夏季,男工赤膊上阵,她们厚厚的工作服被汗水一遍遍湿透,又被炉火一遍遍烤干

    伴随着大寨铁姑娘突击队、大庆女子钻井队、三八女子高空带电作业班等一系列反映中国当代女子“革命加拼命”的时代典型,钢铁战线也出现了一个“新生事物”——在齐齐哈尔钢厂(现为东北特钢集团北满基地),素来被男子一统天下的,以苦、脏、累、险、难著称的电炉炼钢炉前,走来的一批姑娘,向传统挑战,在全国破天荒擎起了“三八青年炼钢炉”的大旗,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炼钢工。如今,她们陆续走入退休人群。提到当年所受的苦和罪,她们眼中闪动着泪花,却说:“无怨无悔”。

    1976年初,齐齐哈尔钢厂电炉车间配电女工曲桂荣、李砥石向厂党委和全厂女工提交了一份《倡议书》:“为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就要真正改变炼钢作业女人靠不上边的‘旧习’。”她们决心以争做第一代女炼钢工的行动,向旧的传统观念宣战,建议成立一个完全由青年女工组成的“三八青年炼钢炉”。这份充满激情的《倡议书》引起了厂党委重视,尽管有一定争议,但囿于当时的政治大环境,厂党委决定在电炉车间成立一个“三八炉”,号召有志女青年自愿报名。

    “争做新中国第一代女炼钢工”,成为政治热浪。几天内,申请书、决心书贴满厂内,500多名女青年踊跃报名。厂团委把选拔人选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严格条件,精挑细选。第一批38人中多为团干部、“纳新对象”、先进骨干。她们毅然舍弃舒适的工作岗位,坚决要求到艰苦环境锻炼自己。鉴于只要未婚青年,有人为此推迟了婚期。两个孩子妈妈、小学教师辛殿芳多次申请,还写了血书,终获党委批准后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三八炉”设在齐钢电炉车间七号炉。这台炉生产任务满负荷,对产品的质和量都有极高的要求,对“三八炉”姑娘们的考验也是实打实的。当时,这些年龄多在18至22岁的女青年,分成甲、乙、丙三个班。每个班生产2至3炉钢。不同于今天的6小时工作制四班倒,当年三班运转要干满干好8小时,这一切,一般男性青壮年尚打憷,放在这些生性娇嫩、体质柔弱的姑娘身上更是难上加难。

next-page

    在炼钢过程中,面对烈焰喷射、热浪灼人的炉口,她们要冲到近前,人工投料、补炉、吹氧、取样,时常被飞溅的钢花烫伤皮肤,烤焦头发。扒渣、清运又热又呛,十米长二十斤重的铁耙子,扒几下就筋疲力尽,不大工夫,汗水和粉尘凝结全身,满脸黑灰,面目全非。八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她们在高温中人均投出一吨的原材料。夏季,车间里又闷又热,温度超过摄氏五十度,男工常常赤膊上阵,而女工却不能,厚厚的工作服被汗水一遍遍湿透,又被炉火一遍遍烤干。一个班次下来,每人要补几十公斤水。到了冬天,北国刺骨的寒风穿透了厂房,“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她们每天数遍经历寒暑两极。环境骤变,冷热不均使缺乏保护意识的姑娘们健康受到直接威胁。炉前作业以钢为令,忙起来顾不上吃饭,冷餐冷饭是常事。为了多炼钢,炼好钢,她们没有年节和星期日,即使来了例假,照样顶岗。

    四年间,她们累计生产优质钢近8000炉,近80000吨。初桂芒所在的丙班创造的2小时40分一炉钢的纪录被载入工厂电炉炼钢史册。尽管“三八炉”姑娘们不畏艰苦,讲求奉献的精神可嘉,但实事求是地看,电炉炼钢对女人确实勉为其难。不到三年,原本健壮的姑娘在超负荷的工作条件下,不少人积劳成疾,患了胃病、风湿症、神经官能症及泌尿系统病症。还有两名已婚女工曾经流产。

    鉴于女工伤病缺员不断增加,1978年,“三八炉”又调整补充了第二批人员。然而随着女工们年龄增大,婚恋、生育问题的出现,女工自身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维持“三八炉”的存在,炉上逐渐充实男工,而后男工比例过半,到解体前,“三八炉”已陷入名不副实的窘境。1980年,轰动一时的“三八炉”走下历史舞台。

    摘自《黑龙江日报》 作者:胡铁华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