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刘若鹏:创新路上 追梦不止
//www.auribault.com2014-05-0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迈沟越坎 勤勉创新

  “拿自己做实验,给自己开刀”

  每天,刘若鹏和伙伴们挤在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一起工作,忙到凌晨才回家;没有实验室,测试电磁波就得钻到地下车库里……“我们不仅要研究,还要研究‘怎么研究’。”刘若鹏说,比艰苦条件、超负荷工作更难的是对研究院运作模式完全“一抹黑”。“我们不仅是在科研成果力求创新,在运作机制上也创新,在创新模式和管理方式上相当于拿自身做实验,给自己开刀,看哪痛哪不痛。”

  “我们原来仿照很多类似机构,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架构和流程规范,最后发现不奏效,出不了东西。那段时间最难熬,研究院差一点死掉了。后来索性放手一搏,我说,‘抛开所有的制度、流程,我也不是院长,你们也不是那谁谁谁,大家就坐下来,头脑风暴,一门心思解决问题。’那段时间,每天都讨论到凌晨四五点,有那么4个月的时间,技术难关终于被攻克了。”刘若鹏把此后形成的创新模式称为“作坊式”。“对于原始创新来说,可能这种自由的、发散式的做法更有效,能把大家的头脑‘爆发式’地激发起来。”

  跟这些“坎儿”相比,刘若鹏觉得,这4年最困难的还是怎么说服“创新链”,包括市场用户、投资方去关注新技术、接受新技术。超材料的领域非常新,很多人不了解,而市场总是希望投资于可靠的、看得见“钱景”的项目。他坦言所做的大量工作,其实是“封装”——将自己的研究用通俗化语言包装出来,再向市场、社会推销。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也一定会回报舍得投入的人。短短两年,这个留美年轻人将一个原来只有5个人的研发团队,发展成为拥有近300人的顶尖研究机构,以平均每周申请25项专利的速度,占全球相关专利85%的成绩,悄然成为世界超材料领域的引领者。目前,光启团队突破亿级微结构超材料的设计制备,完成了亿级微结构功能超材料的研发与制作。搭建超材料先进设计、制备及测试平台;开发了先进的超材料系统。刘若鹏还部署搭建了计算能力在国内进入百强的高性能计算中心,在美国时用3个月做出一个超材料微结构,现在30分钟之内就可以做出百万级别的超材料微结构,超材料的设计和仿真能力大大提高。

  梦想为擎 矢志原创

  “希望能有更多企业,靠‘原创’力量发展”

  在科学家、创业者、梦想家这众多的头衔里,刘若鹏还是最喜欢“梦想家”。用他的话说,从高中到现在10多年里,创新的梦,从未“醒来”。事实上,整个光启团队一个共性:激情澎湃,干劲十足,讲贡献、讲投入,不求回报,不气馁、不退缩。“要进入这个行业,工作狂是基本条件。”在这里从事3年多航空特殊材料研究的岳玉涛感慨道。在他看来,光启更像是一个梦想家的俱乐部。大家因为梦想而相聚,在这里一起抱团,实现自己改变世界、改变人类、改变未来的梦想。

  虽然梦想的狂热总不免遭遇现实的冷酷,虽然不少更加“实际”的人陆续离开光启;不过,越来越多的人经过沉淀,选择留下来,选择了继续“追梦”。不少人为了完成一项研究,常常会主动加班到晚上八九点,甚至不惜牺牲周末时间。

  因为,不计功利、“不切实际”的梦想家精神,始终是原始创新最需要的东西。刘若鹏认为,自己和早期创业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原始创新、源头创新。“早期,由于社会物资匮乏,各项技术滞后,创业者如果能让国外不少现成的先进技术在国内落地,或者打造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再加上一些坚持,或许就能获得成功。”

  “而光启的成功,比的是原创。”这个年轻人头脑成熟而深刻,“光启成立4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汪洋副总理等都来参观过。对于一个4岁的企业来说,这是巨大的荣誉。我觉得,这些国家领导人来光启,是在发出一种信号,那就是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企业,站在世界的潮头,靠着‘原创’的力量发展。

    (贺林平)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