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柴生芳,亲人心目中的骄傲
//www.auribault.com2014-09-01来源: 甘肃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朝里有人才好做官,咱们毕竟是普通农民家庭出身。”大柴生芳18岁的柴生龙,以“过来人”的身份,苦口婆心不知劝了五弟多少回。为了让五弟回到曾经供职的甘肃省考古研究所,不要浪费专业才能,身在嘉峪关铁路局工作的他还动员兰州的几位朋友当“说客”,可柴生芳仍然坚持他的抉择。

  2006年,当柴生芳选择到基层去工作时,他更无法理解。“待在机关轻松,干吗要到基层去?”他劝柴生芳。

  “你不了解我,我有我的想法。”面对柴生芳的回答,柴生龙很是无奈。他知道,他的这个弟弟,只要认准的事,就不回头。其实,他也知道,柴生芳一直想干一番事业,为人民做点事。

  对于弟弟的做法,柴生龙只能尊重。但身为大哥,面对这些年官场的腐败现象,他知道自己的责任。

  “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堂堂正正的人,不要占公家的一分便宜。”柴生龙对柴生芳告诫道。每隔两三个月,他都会给柴生芳编条短信,摘录些“警钟长鸣”的例子,或者编写几句——“根入大地稳如磐,枝刺青天直似剑。身正岂容影子斜,心公方能论长短。”这首题为《树》的小诗,就是他去年六七月间写的。

  “老百姓的儿子,一定要给老百姓办点事。咱们家几辈子才出了你这么一个当官的,别给家门抹黑!我们一家人盼望你平安、清廉。”老父亲也常叮嘱柴生芳。为了支持柴生芳的工作,老人每次从老家宁县来兰州,都宁愿坐近十个小时的大巴颠簸着进城,从没想过让儿子派车接送。

  老人在老家住的房子,仍然是30年前修的。有时,雨下得一大,还要拿脸盆接雨。乡下的亲戚、朋友来时,都会感叹:“这是县长的家吗?”

  因此,每次收到大哥的短信后,好胜心很强的柴生芳都会对媳妇抱怨:“这事还用大哥提醒,我知道怎么做人。”

  直到最近,柴生龙才明白了五弟这句话的底气。

  8月15日,噩耗传来。当他强忍着悲痛从嘉峪关赶到临洮时,眼前的一切,打破了他对“县长”优越生活的想象:一间摆在办公室里的单人床,几件旧衣服,仅有的两双鞋,破了个大洞的袜子,唯独不显“寒酸”的,是30本记录得满满当当的工作日志。

  3天后,柴生芳的遗体被送往定西火化。成千上万的乡亲自发赶来,送柴生芳“上路”。此情此景,令柴生龙终于理解了五弟当初的选择。“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能做到这点,他,确实是想为人民干点事。”柴生龙对记者说。

  “他走了,像我们的精神支柱倒了一样”

  柴生芳虽然没有为亲人们谋过什么利益,甚至几年回不了老家一次,但他有自己报答亲恩的方式——关心、帮扶家族的下一代刻苦读书,鼓励他们积极进取。

  “他对我们的学习抓得非常紧。”柴生芳二哥的儿子柴裕红告诉记者,“他常给我们说,农村出来的孩子,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2000年,柴裕红高考发挥很不理想,成了甘肃政法学院的一名专科生。柴生芳便一直督促他加油往前赶,一定要专升本。

  2005年,柴裕红本科毕业后,本来打算找工作。可柴生芳建议他出国留学,“不要满足于眼前,要敢于超越自己,年轻人应该闯出一片天。”

  在此之前,除了高一到北京动过一次手术外,柴裕红可以说没踏出过甘肃省一步。2006年3月,在柴生芳的牵线搭桥下,一句日语都不会说的他,和堂弟,也就是柴生芳三哥的儿子,搭伴到日本留学。

  柴生芳将自己留学期间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20万日元(当时约合人民币近1.6万元),悉数给了两人,一人分了一半。

  到了日本后,柴裕红才知道,五叔比他想象的还要厉害。在日本,读个博士学位,一般得3到7年,3年正常毕业就很不错了。可柴生芳只花了两年工夫,就取得了博士学位。

  一提及柴生芳,他的导师、著名敦煌学家百桥明穗先生就非常骄傲。他常对其他学生讲,这个勤奋的中国留学生提前一年获得博士学位,在日本是极其罕见的。

  虽然有五叔这个榜样,但面对艰辛的留学生活,难啃的研究生课程,2009年,柴裕红很彷徨,将来毕业后,到底是读博士,还是回国找工作?

  “好不容易出去了,就得把博士文凭拿回来。”柴生芳的回答斩钉截铁。

  读博期间,在上了一年后,柴裕红又打退堂鼓了。又是柴生芳给他鼓劲,让他再苦再累也得坚持。“做人,眼光得长远点。”

  在经过3年的认真学习后,今年,柴裕红和五叔一样,拿到了日本神户大学的博士学位,只不过,他研究的是国际法。

  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他的眼前,是在日本找工作,还是回国到沿海发达地方发展?当时,汕头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都有意向要他。他的朋友也劝他,到深圳、北京的律师事务所去。

  可柴生芳给他的建议是,让他和自己当年一样,回到甘肃来,不要随波逐流。

  “你一直闯荡在外,对父母和家庭什么都没做。”1995年,柴生芳的母亲在61岁时就早逝了。他以此为例,劝侄子回来。同时,他还让侄子将积累下的日本、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专家资源带回到甘肃的大学来。“这对家乡的发展非常有益。”

  柴裕红听了五叔的话。如今,他成了兰州大学的一名年轻教师。

  “五叔文凭高,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家里人有啥不懂都问他。”柴裕红说,“特别是在我们年轻一辈的成长过程中,他一直是我们的引路人。他走了,真是感到像我们的精神支柱倒了一样。”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