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蘑菇云升起时,他开着第一辆卡车冲进爆炸现场取样
吉元望:每天在70℃高温下训练5个小时以上
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时,承担着回收取样这项艰巨任务的负责人名叫吉元望,郑州人,在核试验基地奋战了22个春秋,多次组织参与核试验的运输、布点、取样、回收等工作。
经过实测,一次取样从出发到完成需要4个小时以上。为确保圆满完成任务,战士们戴防毒面具、穿橡胶防护衣每天在烈日下连续行走5个小时以上。吉元望说,七八月份的戈壁滩温度高达70℃,防护衣密不透风,戴上就像进了蒸笼。“戴上防护服后,1个小时后感觉两额发疼,2个小时后头疼,3小时后胃疼,4小时后全身麻木了。每次训练结束后,战士们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脱掉防护衣往下一倒,仅汗水就能倒满一茶缸。”
吉元望自豪地回忆,蘑菇云升起时,他开着第一辆卡车冲进爆炸现场。当时参与取样车辆1000多辆,没有一辆车跑错位置,没有一辆车在沾染区抛锚。
(郑州机械厂研究所孙继栋对本文也有贡献)
参与制订首颗原子弹装配方案
刘海清:脱下的防护服里倒出半盆汗水
原子弹爆炸前,能否顺利爆炸便是提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学过通信专业的郑州人刘海清,曾参与解决这一方案。“当时我们既没见过原子弹,也没资料可以参考。”刘海清表示,对于刚组建的“三处”来说,这项工作困难重重,他们只能“闭门造车”。刘海清等人拟订了两个方案,但均被退了回来。没过多久,接触过原子弹的防化兵处参谋向他们简要介绍了一些原子弹的原理、结构的名称和用途。根据这些信息,刘海清等人又加班加点做出了第三稿,司令部审定后终于通过。
成功爆炸后,指挥部组织力量回收仪器。刘海清主动请缨,穿着防护服,戴上防毒面具,赶到距离爆炸中心东侧1000米的地下室内帮忙。刘海清说,当时清洗时,脱下的防护服里倒出的汗水足有半盆。
她接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祝贺电话
常淑英:住的是帐篷,喝的是苦水
1963年,常淑英和丈夫刘海清双双被调往核试验基地工作,来到了马兰。当时这里还都住的是帐篷,喝的是苦水,生活非常艰苦。
虽然是两口子,但一到基地他们就分开了,相距数百公里,几个月都不能见面。丈夫刘海清在基地试训部任参谋,她被分到通讯二分站做接线员。
为了做好原子弹爆炸的通讯保障工作,通讯连经常展示竞赛,苦练技术。常淑英还练出了一种特殊本领,那就是“听音辨人”。她熟悉不同领导的不同方言及工作习惯,耳灵手快,快捷高效,专门负责总理专线和备用线。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恩来总理专门给马兰基地总机打来电话表示祝贺,接线员正是常淑英。
听到总理的祝贺,机房里的姑娘都高兴得跳了起来,大家互相拥抱,欢呼雀跃,有的拍手鼓掌,有的放声高唱,有的热泪盈眶……
(郑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