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赶上一个水涨船高的时代
目前来看,中国物理研究尤其是超导研究似乎已进入一个水涨船高的时代。
2013年2月,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统计显示,世界范围内铁基超导研究领域被引用数排名前20的论文中,8篇来自该研究团队。这似乎表明,该团队在铁基超导方面的研究,毫无疑问已走在世界最前沿。
事实上,这已不是赵忠贤团队第一次摘得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奖。1987年,以他为代表的物理所研究团队独立发现了起始转变温度在100K以上的Y-Ba-Cu-O新型超导体。这一成果荣获了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赵忠贤曾告诉记者,今年的“获奖作品”,正是上次获奖研究成果的积累和人才培养。“如果未来国际上在超导研究又有新突破,我相信一定有中国人的身影。”
远的不说,2008年这次研究就培养了不少年轻人。
比如,那时的吴涛还是中科大一位博士生,26岁的他跟着导师陈仙辉做着这项研究。如今,他已是该校一位年轻的80后教授。当时只是一名副研究员的任治安,5年过去,也已成为一名研究员。
事实上,鼓励年轻人坚持下去,或与年轻人一起坐冷板凳,也是中科院这两大单位多年来形成的文化。物理所副所长文亚告诉记者,在该所,优秀副研究员就可以做博士生导师,百人计划的年轻人一回国就能够做课题组长,这在其他地方是很难实现的。这一点在铁基高温超导这个工作的老中青结合上体现得非常充分。
有人问赵忠贤:“整个过程中的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他并未将其中的过程一一说出,而是专门谈了整个团队中年轻人的重要性。他说:“这些70后、80后的年轻人,只要给了他们机会,就一定能做出东西来。在我眼中,他们就是一支有激情、肯吃苦、能战斗、可信赖的队伍。”
坐在他旁边的获奖者代表之一、物理所研究员方忠补充道:“科学研究有时跳跃,有时曲折,很难想象一步到位,只有团队基于兴趣,才能为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埋头科研。”
本报北京1月11日电 (本报记者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