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名医储大同:不求落花有声 但求芬芳永驻
//www.auribault.com2014-07-27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储大同

  “大夫,我还年轻,我不想走……”

  “大夫,一定要救救他……”

  “大夫,求你……”

  每当听到这样的哀求,每当看到患者无助的眼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学首席科学家储大同的心中,就会生出巨大的“恨”。恨肿瘤太凶险,恨自己医术不够高。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恨”,激发出了他的巨大“力量”。

  “那是一种无比单纯的力量。”与储大同共事了20多年的李峻岭说,经常是为了一个患者,他就会查阅大量文献。也正是这种执着,让一个又一个接到死亡“判决书”的患者重获生机。很多同行在面对束手无策的病例时,常会说:“让储大夫看看吧。”

  储大同的学生、肿瘤医院内科主治医师杜春霞记得,有个40多岁的肺癌晚期患者,辗转多家医院,都得到了相同的答复——没什么好办法了,最多还有三个月!悲痛欲绝的家属、病入膏肓的患者,却在储大同这里收获了“惊喜”。如今,这名患者已经生存了5年多。“遇到您,我赚了。”患者由衷地感慨。

  杜春霞说,在我们心里,储教授如同“神一般的存在”。而每一次成功“击退”死神的力量,源于他学识的渊博。

  除了对肿瘤学的深刻研究,储大同的中医造诣也非常深厚。杜春霞告诉记者,曾经有个山西的患者,在当地医院查出双肺多发结节,诊断为肺癌转移,后来到肿瘤医院就诊。储大同认真研究后认为只是肉芽肿。“其实,这个病不属于我们的专业,完全可以让患者去其他医院就诊。但为避免患者奔波,储大同就给他开了一副中药处方。半年后,患者痊愈。”

  “其实并非天生聪慧,只因为他足够用心。”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赵龙妹说,储大同生活极简,根本没有任何娱乐。想约他出去吃顿饭,几乎是不可能的。“太浪费时间,还不如回家看资料。”储大同总是拒绝。

  “即使是跟我的对话,大多数也是在探讨病例。”储大同的妻子与他是同行,在她的记忆中,储大同全部心思都在病人身上。当年两人在美国进修,曾有非常好的项目希望储大同领衔,但他没有接受,执意要回国。妻子很不理解,甚至有点生气。储大同就慢慢跟妻子解释说:“我想让中国的肿瘤治疗水平,跟上国际的脚步。”

  “自此,我才了解到他的内心,竟有着这样宏大的一个目标。”妻子很震撼。

  通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储大同在肺癌、胃肠肿瘤、肾癌、黑色素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对于靶向治疗的研究更是无人能及。”原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王金万强调,储大同还牵头创建了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委员会(CSCO),并推动其成为继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SCO)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临床肿瘤学术组织,此举实现了中国肿瘤界与国际的全面接轨。之后,因了解到老年肿瘤学在我国还是空白的状况,储大同又发起并参与创建了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CGOS)。“希望在这个‘阵地’上,多做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临床研究,同时也为世界老年学研究领域填补一点空白。”王金万认为,储大同总是在做超前性的工作。但他自己却说:“我就是一个严谨的书呆子。”

  “的确,他特别较真儿,但仅限于学术。”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委员会办公室刘宝印坦言,与储大同相处,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在他身上,你感觉不到任何圆滑和虚伪。他的喜怒哀乐都清晰地“写”在脸上,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近乎苛刻的认真。

  为了给更多肿瘤工作者提供帮助,储大同呕心沥血,编撰了《当代肿瘤内科治疗方案评价》,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宝贵知识融入其中。由于兼具权威性及实用性,这本书被业内人士誉为肿瘤内科学的“宝典”。

  “咱们大家团结起来,为癌症病人多做点事。”储大同心中惦记的,不是名,不是利,只有病人。

  妻子有时会感觉遗憾:“其实,储大同很喜欢音乐,只是,他没有时间。”(本报记者 田雅婷)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