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邻里社区开了10年的理发小店,老板有一副热心肠
每次有便民或公益事情找上门 他都爽快地回答“好”
小杨给孩子剃头
在邻里社区开了10年的理发小店,老板有一副热心肠
每次有便民或公益事情找上门
他都爽快地回答“好”
在邻里社区有这么一家理发小店,开了10年,不怎么打广告,也不向客人推销这推销那,但顾客仍旧络绎不绝。
有很多人是上门去理发的;还有一些人则是进门和理发店老板打个招呼,聊聊天的;更多的人则是下班回家路上,往店里一瞥,要是看到熟识的老板,就笑笑,点个头,一天感觉就这么轻松愉快地过去了。这家店的老板,大家都喜欢叫他小杨。
每年邻里社区办公益便民服务日活动,需要有理发师免费给居民理发,只要一个电话过去,小杨那边总是一声非常干脆的“好”;有平安巡逻的任务来了,小杨爽快地答应说“好”,社区大扫除、文明城市宣传……凡是能帮上忙的,他都会说好。在社工们心里,一有便民和公益的事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杨。
理发小店坚持了10年
服务周到顾客点赞
今年重阳节那天,社区开展便民服务。9点多,小杨就穿着整齐干净的白衬衫和西装在那里摆上凳子,旁边工具箱里整齐地摆着围兜和塑料梳子,就像往常一样等着顾客上门。这时候,和社区相熟的李奶奶(化名)跑过来,看起来有些欲言又止。小杨主动搭讪:“阿姨,有什么事吗?今天我这里可以免费理发。”李奶奶说,她这里是有一个人要理发,但是因为行动不方便,人来不了。
原来,李奶奶有个10岁的孙子,按年纪应该已经读小学了。但孩子因为患有慢行脑萎缩,智力只有6岁左右,腿脚也不便。
听到有免费理发的活动,李奶奶也想给孩子理个发,但是孩子又不方便下楼。小杨听完就跟着李奶奶去了他们家。“阿姨,咱们走,现在就去,孩子一个人在家太危险了。”“太谢谢你了,小杨师傅。”李奶奶感激地说。
到了李奶奶家,孩子一看是陌生人就不肯配合,还大吵大闹发起了脾气。听李奶奶说,孩子喜欢玩手机。小杨二话不说就掏出了自己的手机递给了孩子,哄着说:“你看,这是最新的动画片,叔叔的儿子最喜欢看了。”孩子有了手机便安静了下来,小杨这才拿起剪刀认真地挥舞起来。
李奶奶告诉社工说,孩子不懂事,喜欢乱扔东西,很多人刚看到的时候都会有些不知所措。可是小杨当时一点犹豫都没有,还主动和孩子搭话哄他理发,她非常地感激。
那天除了李奶奶这一出“外勤”,小杨还给社区里10多位老人都理了发,他们中有很多人在小杨眼里都已经是熟面孔。服务结束后,小杨还向社区借扫帚,和清洁工吴阿姨抢着扫地。
他的耐心和细心、热心
让回头客都成了他的朋友
说了这么久,我们正式介绍一下“小杨”。他的全名叫杨闽华,今年34岁。10多年前,小杨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跟着亲戚一起到下沙的理发店学剪头发。迎客、洗头、剪发、染发,3年时间,他一边向师傅学习理发技巧,一边省吃俭用攒着积蓄。直到2007年,小杨在邻里社区找了一间小门店开起了自己的理发店。刚开始是一个人,后来又招了几名学徒,理发手艺先不说,来过店里的人都会因为小杨的耐心、细心、热心而成了回头客。
“和其他理发店不一样,小杨理发价格实惠,也不太推销产品,总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给出理发建议,所以我们都很愿意来。”一位居民说。现在连社区不少社工也是这里的常客,其中一位社工说,小杨剪得不一定时髦,但剪完让人看起来特别精神。
开理发店不是个轻松的活儿,不仅手上要有功夫,还要会和客人聊天。邻里社区基本都是从全国各地来开发区打工的居民,有不少顾客上班都要三班倒,所以为了照顾大家,小杨的理发店每天9点就早早开门了,晚上直到十一点才关门。
因为价格便宜,理发店生意不错,经常是人来人往。但即使在很忙的情况下,认识的人想暂时在店里寄存个什么东西,小杨从来都不拒绝。听说同一排的店铺之间有什么矛盾,他也会帮着劝和劝和。
和大家打交道多了,顾客都成了他的朋友,闲下来就算不理发也喜欢去他店里聊聊天唠唠嗑。有时候聊开心了,大家还会调侃他道:“你一点也不像个生意人,实在太不精明了。你啊,生意是副业,干好事才是专业。”对大家善意的调侃,小杨总是憨憨一笑,也不多说什么。
社工告诉记者,小杨这3年来都是社区组织便民服务的“主剪”。每次他剪头发的时候都很认真,有时候因为场地限制,剪完不方便洗头,他就会特别准备爽身粉,把顾客脖子后面小碎发清理得干干净净,然后叮嘱他们:回去一定要好好洗洗头发,最好洗个澡,免得掉发在脖子里难受。就是这些善意的举动,足以见得出他待人真诚、热心。(本报记者 林雨晨 通讯员 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