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杭钢,他办起了“幸福食堂”
黄敏说,“我们转型的同时,也是在转变态度转变思路,不然的话,你的转型就是不彻底的”
中工网记者 邹倜然 中工网实习生 汪涵
11月17日中午,在刚开业的“幸福食堂”里,满是走路颤巍巍、吃饭慢悠悠的老人。
黄敏正忙着招呼老人们就座,这是他创办的第3家“老年饭桌”。
两年前,黄敏还是杭州钢铁集团的一员,本以为会在国企安稳工作一辈子,没想到却在杭钢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和1.2万名杭钢员工一起面对分流安置。几经思索,他选择了创业开办为社区老人服务的“老年饭桌”。
“我作为企业工艺主管,那段时间压力很大,职工中各种想法很多,都比较慌乱。”黄敏说,等到2015年3月,去产能分流安置政策的“靴子”落地,企业里职工中的气氛又开始变得有些沉重。
除了工作的变化,黄敏同时还背负着来自家庭的压力——孩子即将出生,患了乳腺癌的母亲病情恶化。
杭钢在职工中召开了多次恳谈会,黄敏意识到自己必须思考未来要去哪里,要干什么?当时他能够去宁波的另一家钢厂继续从事自己的专业,“但那就意味着我要远离家庭,但孩子和母亲怎么办?”
2016年1月20日,在国企安稳工作了5年的黄敏在职工分流安置意向书上慎重选择了12种方案中看起来最“不稳定”的一项——自主创业。
做养老!黄敏说,这个决定并非突发奇想。就在黄敏离开杭钢1个多月前,母亲病情恶化去世。
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黄敏来到了距家1700多公里的杭州,2011年母亲被诊断出乳腺癌,他便接母亲来杭生活,但母亲很难融入新环境,自己也工作忙碌,少有陪伴,当时他想,“希望社区里能够有这样一帮人能够帮你照顾老人,至少在老人生病时候有人替你关照一把。”
“创业做养老服务企业,这个想法久久挥之不去。”
在分流安置期间,杭钢对有创业想法的职工进行了培训,还组织他们参观创业园区,创业的知识和成功的范例点燃了黄敏内心创业的激情。在陪伴母亲生命的最后一程里,他下定了创业的决心。
养老服务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要从哪里打开局面?杭钢在这时给了黄敏一个契机。
在进行创业调研,考察以杭钢退休职工为主的杭钢南苑时,黄敏偶然接触到了社区食堂。当时这个食堂投入不少,但营业不佳。杭钢转型升级,下属的餐饮公司内百十名员工也面临分流,为什么不把这些人集合到一起把食堂做好,为社区老人服务呢?于是,黄敏很快与社区接洽,双方达成共识,2016年3月7日,黄敏正式接手南苑食堂,打造成为老人服务的便民餐厅,杭州智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也随之成立。
便民餐厅办得红红火火,每天来就餐的老人达到了两三百,是从前的10倍,团餐配送也有可观的收入。
“当时想得很乐观,便民餐厅给老人补贴,经营上多少亏损点儿;对食客是商业核算,要盈利,这样收支相抵大致可以摊平。”
但是,大力度的老人补贴还是给了这个起步的餐厅当头一棒,年底核算下来,亏损将近20万元。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黄敏意识到,现在的“以商养老”还没有到达黄金时代,因为现在的老人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没有社保和退休工资,他们的消费需求比较低。
“在这样的基本需求下,养老做起来是很吃力的,。”黄敏遇到了创业的第一个瓶颈,他意识到好的想法和真正的创业生存“活”下来还是有差距的。“创业和上班,面临的压力完全不同。”
为了能够有“活水”支撑公司发展,黄敏开始考察其他社区,将业务拓展开,终于顺利接手有同样痛点的田园社区、大关街道的社区食堂。今年,智伴拿下了半山拆迁的部分外卖订单以及和康医院的配送业务,开始走上正轨。
回想打拼的初期,黄敏记得他每天都捧着《教你快速成为出纳/财务》这一类的书死啃。“那时候请不起会计,财务、工商、税务,包括内部的运行,甚至连发票怎么开、账怎么做……都得自己来,好多都是以前没接触过的,重新从头学。”
对待生活的起落,他很坦然:“我们转型的同时,也是在转变态度转变思路,不然的话,你的转型就是不彻底的,还是跟之前有千丝万缕的牵扯。”
从国企分流出来,重新面对人生,黄敏却觉得自己比起其他创业者还是幸运的,因为杭钢的大平台让他的“白手起家”不那么坎坷。除了3万元的创业准备金和解决6年社保等保障,“杭钢背景”带给了他更多无形的支持,杭钢帮助智伴提升了社会知名度,争取到更多业务。
今年1月他还作为分流后自主创业的代表被请到中南海,参加了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座谈会,在会上他对“全面开放养老市场”提出了建议。
黄敏对未来很乐观,他表示,智伴还会将业务扩展到家政服务,希望能与可穿戴设备公司合作,方便在老人需要的时候来到他们身边。